人,怎么和物品進行溝通?

八個原則,幫你了解物品擺放背后的秘密。也有助于寫作、演講和觀看圖片、畫作、電影等,屬于從零開始的基本裝B法。

我們經(jīng)常看到精美的鮮花擺放,稱之為“花藝”。

我們經(jīng)常看到為拍照而進行物品的擺放,稱之為“造型”。

逛宜家等家居店的時候,看到別人家總是那么好看,稱之為“室內(nèi)造型”。

商店櫥窗,尤其是奢侈品的櫥窗和陳列,稱之為“視覺營銷”。

所有這些物品在擺放的時候,其實都在傳達某種意義。換句話說,都是在通過物品傳遞,本質(zhì)上是在與人溝通,是一套視覺溝通系統(tǒng)。就像看到香檳、紅酒與玫瑰,人們的第一反應是浪漫。對于多數(shù)人來說,通常使用的溝通方式是語言溝通,其實物品的擺放也有一種類似語言的作用,那么,人怎么和物品進行溝通呢?

其一,是如何解讀物品擺放?

其二,是如何擺放物品?

看這張圖,如果看不懂也沒關(guān)系,后面會有說明。


《擺放:物品安置修辭法》書中插圖

李歐納·科仁在《擺放:物品安置修辭法》一書中給出了八個修辭原則,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修辭

看到書名,你可能有些驚訝,修辭放在這里多少有點奇怪。

不如我們就先從修辭說起,西方最早的修辭學出現(xiàn)在兩千五百年年的古希臘,后來專門出現(xiàn)了游歷的智者來傳授修辭學。起初,希臘人很排斥修辭學,但是市民常常參與討論和辯論,發(fā)現(xiàn)修辭術(shù)很有幫助。在公元前三世紀,修辭廣為希望所接受。現(xiàn)存關(guān)于修辭最古老的完整文本,是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Rhetoric》,原書寫于公元前330年。亞里士多德說“修辭是在每一事例上發(fā)現(xiàn)可行的說服方式的能力”。想想辯論,就是在同一個問題上的兩個角度,視覺化一下,想想奇葩說那些辯手,再來體會一下修辭,或許能更有體會。

修辭學、邏輯學及文法并列為西方“三學”(the trivium of the liberal arts),是西方高等教育的必修課程。漢語中的最早的修辭一詞出現(xiàn)在《易·乾卦·文言》:“君子進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隨著現(xiàn)在越來越多人開始試著寫作,學習演講,我想這些確實是一個人想要有效溝通的必修課。


古典修辭系統(tǒng)

古典修辭系統(tǒng)由希臘人發(fā)展出來,原本專為公開演說這一媒介服務。它由五部分組成:

構(gòu)思——確認并提出你的邏輯與觀點。

組織——構(gòu)想出如何以最有效的先后順序提出論點。

風格——將具體論點用實在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選擇詞語、句式等表達方法)。

記憶——利用一些輔助記憶的方法,幫助你把演說內(nèi)容記在腦中。

呈現(xiàn)——用音調(diào)、措辭、臉部表情等,傳達節(jié)奏和強調(diào)重點。

這個系統(tǒng)說來古典,其實不然,無論是構(gòu)思寫作、構(gòu)思PPT、構(gòu)思演講,都可以用到這個套路。

構(gòu)思—組織—風格—記憶—呈現(xiàn)


為什么要了解物品安置法?

因為,單單用語言不能精確的表達這個世界。可能費盡心思的去用語言描述一組物品,最本質(zhì)的部分卻沒有表達出來。用語言來描述也可能會遺失很多信息,或者添加許多原本沒有的信息。就像單看語言,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反過來,物品也是有局限性的,比如,你無法用物品表達“桌子上沒有放碗”這樣的畫面,就算是桌子上空無一物也描述的不是這一畫面。關(guān)于肯定或者否定的陳述也無法表達,還有一些諸如“抽象”這一的詞匯也是很難表達出來,如何表達大量的物品也是困難的,比如說“一兆個中國花瓶放在十萬張波斯地毯上”。當然,單看物品,一個人觀眾眼中也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物品和文字一定會有很多相輔相成,互相解讀之處,物質(zhì)與語言兩手抓吧!惟愿可以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物品、語言、人各自的美,并能夠表達出來自己的感受,如果將這份感受傳遞出來,有人/物懂,有人/物回應,達到雙向溝通的效果,真是人生樂事。


八個修辭原則

終于說到八項原則了,如果你堅持看到這里,我好感動。

八項原則分為三大部分:

形體的——擺放給人的第一印象,及其技術(shù)層面。

抽象的——基于你的文化知識與常識儲備,由擺放引發(fā)的聯(lián)想。

整合的——一組物品擺放的各個元素協(xié)同運作的方式。


一、層次

指物品以及輔助元素(如地面或背景)造成的相對視覺效果。通常一個物品愈靠前、愈中心、愈大、愈明亮,在擺放的組合中,所占的地位就愈重要。


只從層次的角度觀看上圖,第一眼看到的是綠色的容器,和紅色附件,然后才是其他。從視覺上最吸引人的物品開始,目光轉(zhuǎn)移,環(huán)視整體。


二、排列

指物品與物品之間,物品與輔助元素之間的相對空間位置。比如垂直擺放、平行擺放、成一直線、對稱放置等。也考慮空間模式, 比如物品之間是否有空隙,物品是否重復出現(xiàn)。


從排列的方面看,所有的物品都是相對書本的位置擺放的,有些碰到書本的邊緣,有些在書本瘋貓的上方,書本與視平面完全平行。書本之外的其他物品排成前后兩行,彼此大概處于平行的位置,也與視平面平行。

三、觀感

指物品與輔助元素的特質(zhì),是直接訴諸感官,或是由感官牽動起的情緒。其中包括顏色、質(zhì)地、圖案、觸感、形狀、明亮程度等特質(zhì)。


從觀感的方面看這些物品的紋路,都是木質(zhì)。(材質(zhì))

大部分有堅硬、筆直的邊緣。(形狀)

物品都是暖色,從米黃色到咖啡色。背景顏色是與物品顏色互補的清涼綠色,色度與擺放的物品相當(鉛筆除外)。(顏色)

四、隱喻

指“將意義進行傳遞與轉(zhuǎn)化”。對一項書屋的隱喻,也就是將物品或者擺放的基本含義(如同詞匯在字典上的定義)轉(zhuǎn)變?yōu)橹复渌饬x的轉(zhuǎn)換。

隱喻又可分成暗喻,用同一樣事物指代另一樣事物;明喻,明確地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提喻,用其中一個部分來代替整體,或者用更大的整體來代替部分。

隱喻包括悖論,一對看似沖突,但又同時成立的意義;反諷,用一樣事物哎指代相反的意思;夸張,有意夸大。


如果你認識的話,就會很容易理解這其中的隱喻,海報上的人物是戈爾巴喬夫,曾引發(fā)——或者說準許了——蘇聯(lián)解體,進而在俄國意識形態(tài)的大廈里放了一把火。

紅色的瓦斯野營爐是個點火措施,也是共產(chǎn)主義的傳統(tǒng)代表色,旋轉(zhuǎn)鈕的位置就位于戈可能佩戴黨徽的位置。

上方的不透光膠帶,顯得有點漫不經(jīng)心。

昆蟲或者爪子般彎折的細金屬爐架也充滿了戲謔。

這就是隱喻,隱喻一般需要背景文化知識的支撐。

五、神秘感

擺放的某些層面看起來應該有些含義,但實際上沒有含義的時候,就出現(xiàn)了神秘感。有時候,神秘感是擺放者刻意制造出的含混或者神秘莫測的效果;有時候,不過是敗筆,是思路不清晰造成的混亂。


我覺得,神秘感就是勾起你的好奇心,讓你問為什么這樣擺放呢?是想表達什么含義呢?

比如上圖中書名叫做 Vie des Formes,是“形式的生命”的意思。這些同樣顏色、不同形狀與功能的謎一般的物品,圍繞著一本名為《形式的生命》的書放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思考形式與材料,或是一個謎語,還是別的什么?

六、敘事性

綜合前述的層次、排列、觀感、隱喻、神秘感綜合考慮后,便可以得出擺放的意義,可能是一則有前因后果的故事,也可能是一則抽象的故事,或者是一幕場景。


綜合之前的幾項原則,構(gòu)圖呈三角形,軸對稱擺放。大件顏色明亮,小件是白色和透明色,夸張的桌子尺寸,好像前衛(wèi)的畫風,有難以名狀的奇藝干。

按照敘事性來看,有幾種可能,前衛(wèi)風格的咖啡廳、舞臺的道具、家具展廳的展示品、一件藝術(shù)裝置。

七、連貫性

指擺放的可理解性,即擺放所表達的概念或者感覺是否清楚,以及相互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連貫性的一個重要維度是一致性,一致性可以用主題(擺放的主旨)、合理性(由有序序列、幾何形狀及其他外部證據(jù)顯示出的自然與/或邏輯關(guān)聯(lián))、同構(gòu)性(擺放的元素之間顯示出的等同,比如主導配色,反復出現(xiàn)的形狀),聚集(物品與物品直接是以堆放、擠壓或其他方法連接起來)等方式表現(xiàn)出來。


物品彼此之間有實體層面的聯(lián)系,整體的觀感也很強烈,這使得整組擺放是連貫的。左邊和右邊還有一個強烈的主體關(guān)聯(lián)——依賴和支撐。

八、共鳴

指一組擺放可激起你興趣的程度,可用三方面的因素來衡量:興趣維持時間;影響深度;引起了你多大的回應,激發(fā)你產(chǎn)生了多少新點子,引發(fā)了多少感動。


擬人從本質(zhì)上來說,就是一種共鳴。把這類物品建構(gòu)成一個機器人的模樣,喚起一種幽默感和荒誕感,而生動的顏色則激活并加強了共鳴的感覺。

作者對23幅插畫,從以上8個修辭原則進行了解讀。我在每個原則,各選取了一張圖進行說明。我想這已經(jīng)回答了開篇提出的問題,如何解讀物品擺放?如何擺放物品?


如何運用修辭原則?

1.無論是用來解讀還是用來擺放,無論是用其中的某一條還是某幾條,這八個原則都會給人以啟發(fā),多多嘗試、觀察、創(chuàng)造。

2.同一個元素,從不同的原則去解析,可能得出不同的意義,不同的人也會賦予不同的含義。物品擺放也好,看書觀影也好,本身都是主觀和個性的,都是你看待世界的一種方式。

3.這八個原則,不僅適用于物品的擺放,對于拍照,看畫,看電影,都可以參照這個體系去思考。如果隨便就層次、觀感、隱喻、神秘感等方面隨便扯上幾句,用來裝B也是極好的。

4.關(guān)于寫作,如果不知道如何描述一個場景,下次我學會了如何湊字數(shù)。



另外,日本人不寫關(guān)于Wabi-Sabi的書,李歐納·科仁寫《Wabi-Sabi侘寂之美》。

設計與藝術(shù)教育中通常只會出現(xiàn)整體、平衡、和諧、構(gòu)圖線條、正確比例等詞句,李歐納·科仁寫《擺放:物品安置修辭學》。

兩本裝幀精良又簡潔富含詩意的小冊子,我喜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