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的督導課總會給我不一樣的感覺,這次回想督導課就像在做腦部操。學員模擬咨詢師和來訪者一問一答互相練習,兩位老師隨時給學員調頻,大腦不停地在切換角色,注意力高度集中,感覺真的就像在訓練我們的大腦。一節課下來感悟太多,特別是老師在調頻的時候指出的幾個問題,讓我觸動很深,把感受最深刻的幾個點記錄下來。
一、咨詢師根據來訪者的講述的內容給來訪者提出一個問題,讓對方來反思。
咨詢師根據來訪自己講述的事件,提出一個新的問題,并且讓對方來反思。此時,來訪者會有幾種感受:是不是我做錯了?我做的真的是不對的嗎?感覺自己被指責了!我能想清楚我就不用來找你了,還讓我再反思等等。
對于這個點我有很深刻的感受,記得有一次和閨蜜有個很深入的交流,閨蜜拋給我一個很經典的問題,我做了一個如實的回答,我自己知道我的回答不太符合常理。這時閨蜜很嚴肅地對我說:這個問題值得你好好拷問一下自己。
當時聽完閨蜜的話,我知道她是為了我好,為了想驚醒我。但是,我的內在卻有種被刺痛的感覺,最深的感受是“我錯了,我為什么不能按常理來選擇?再聯想一下現實生活中的情況,突然有種很悲涼和無助的感覺,整個人越來越無力。那一刻對閨蜜沒有任何的責怪和抱怨,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感受中內疚、自責。
今天亞麗老師對這個問題做出這樣的解釋,讓我知道了這件事在當時我為什么會有那么強烈的情緒。所以,老師提醒到:當別人向你傾訴的時候,你能做的就是耐心傾聽,對Ta此刻的感受做出共情,焦點在來訪者這個人身上,而不是TA背后的事件上。你要看到的是眼前這個人,核心不能被TA講的事件給帶走。
二、封閉性問題問的多,會有自己主觀的東西在里面。
所謂封閉性問題:提出的問題對方回答的是非此即彼,問句一般是“能不能、對嗎、是不是、會不會、可不可以、多久、多少等。問句中如果帶有以上詞匯,一般就是封閉式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問的太多,往往有自己主觀的判斷和分析在里面。
今天的練習我就犯了這樣的錯誤,當我做為咨詢師不斷給來訪者提出問題,問來訪者“是這樣嗎?”來訪者不知不覺把臉和身體都扭向一邊,他的肢體語言表明我的問題沒有問在他的心坎上,這些都不是他所關注的,他不想聽、也不想回答。
對于來訪者表現出的肢體語言我們要精準地去捕捉,當對方已經有厭倦狀態表現出來,做為自己咨詢師要迅速反思自己主導的方向是不是偏了,沒有抓住問題的核心,沒有看到來訪者真正的需求。
這樣場景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經常出現,以前我和兒子談心的時候,兒子說著說著就會皺一下眉頭,慢慢把臉和身體扭向一邊,每當這個時候我會覺得孩子很不尊重我,我跟你說話呢,你把身體扭到一邊,是不想理我嗎?現在回想那樣的場景才知道,孩子之所以那樣是因為我的話他確實已經不想聽了,但不得不老老實實坐在這里聽,無奈只好把身體扭到一邊。
老師的這個提醒讓我知道,今后和別人在交流互動中要注意別人的反應,當別人的反應已經在疏離你的時候,說明你問話已經不入心了。
三、來訪者已經說出某些很重要的問題,但咨詢師卻一筆帶過,甚至不去提起。
此時,問題在咨詢師身上,咨詢師沒有能量抗住這個問題,或者這個點位自己面對不了。無形中就把這個問題繞過去,逃避這個問題。所有不愿提的問題,背后都有自己沒被釋放掉的點。所以,咨詢師的自我成長很重要,在課堂上先學著成長自己。對于我來說這樣的成長機會太寶貴,因為生活我們很多時候錯不自知,沒有人會為你隨時調頻,糾正你的偏差言行。
在練習中我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我是沒有繞過問題,而是帶著很深的自我感受去和來訪者溝通,此時來訪者是蒙的狀態,他會覺得:你怎么了?你想我問什么?因為自身有些問題沒有得到處理,當看到來訪者有類似問題的時候,自己被很深地切入進去,和他的問題貼的太深了。正確的做法是該結合的時候和他情緒感受結合,該抽離的時候和他的情緒感受抽離,不能繞過他的問題,同時也不能太切入他的問題。
四、當來訪者已經說出的問題,咨詢師回應的時候卻重新提出來問來訪者。
這樣的情況會讓來訪者會覺得自己沒被重視,你忽視了他剛才所說的話。這樣就不利于咨詢關系的建立。這種情況在生活中也很常見,孩子跟你說了一件事,你心不在焉地聽,他已經說完了,你又在問,孩子就會很反感,他覺得沒有被你認真對待。所以老師很認真地提醒:所有學過的東西一定要在生活中去用,當自己在生活中能活明白的時候,才能真正有效給予來訪者幫助,咨詢師對來訪者永遠是助人自助。
五、當來訪者強烈的情緒流露出來的時候,讓來訪者盡情釋放。然后慢慢順著他的情緒點往下挖,問題的根源往往就在他強烈情緒的背后。
練習中當我把來訪者的情緒給勾出來的時候是非常好的。但是,我沒能好好關注他的情緒感受,而是繼續帶著問題去往下走,這樣導致來訪者的情緒不能得到徹底釋放,已經切中要害卻又繞走了。
亞麗老師問我是不是自己小時候哭的時候是不是沒人關注?自己的情緒是不是沒被看到?我不僅小時候情緒沒被看到,結婚后和愛人一起生活情緒也不能被看到。所以,遇到別人情緒流露的時候就不能很深地感同身受。此時,老師說:哪怕你什么都不說、什么都不做,讓他靜靜地和自己的情緒呆一會,對他也是一種幫助,也要強于他的情緒被帶跑讓他來得舒服。
這個提醒讓我再次明白自我成長太重要了,自己生命經歷中家人沒有給到的東西,已經不可能經由他們去彌補,自己走上學習成長道路了,自己只能通過自我救贖,讓自己成長。在生活中去練,當和周圍人相處的時候學著去關注他們的情緒,和他們感同身受。
六、來訪者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在咨詢師身上,對咨詢師產生厭煩情緒。
此時,咨詢師應該知道來訪者的厭煩情緒和自己無關,那是他自己把不喜歡的人投射到咨詢師身上,是他自己需要成長和面對的部分。當來訪者說他不想看我,整個過程他都沒看我幾眼的時候,我內心升起的念頭是我的問題讓他反感了。亞麗老師解釋說這種情況是對方的一種投射行為,與我無關。我聽著老師的話,知道老師說的很有道理,但我內在還是有種清晰的聲音,是我自己提的問題不好才令他反感的。當我把這個感受說給老師的時候,老師說是我自己內在的自責模式在作怪,遇到問題愛自責、自罪的人,會把問題讓自己身上拉,給自己的內心捅刀子。這個模式我以前都沒有覺知過,借由這個事件讓能夠對自己有一個新的認識,以后遇到類似的事情對我就是一種提醒。
兩位老師兩種愛,一位是慈母般的,一位是嚴父般的。趙老師永遠能看到學員的閃光點,哪怕很微小的一點進步,她都能捕捉到并且帶著欣喜、帶著鼓勵反饋給學員,這種慈母般的愛給到我們溫暖和力量。亞麗老師永遠是那么精準、犀利,每次都有種被一下子擊中和點醒的感覺,一語驚醒夢中人,忠言逆耳利于行,被老師這樣調頻和引領才能快速成長,溫水煮青蛙永遠不可能成長。兩位老師是最完美的黃金搭檔,每位老師的授課風格都深得學員的愛戴,在這樣的成長團體中想不成長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