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么會視老師為偶像?甚至會模仿老師的語氣,模仿老師的習慣性動作,希望媽媽打扮成女老師那個風格?小學老師,為什么會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影響最大的那個人?
現在就讓小編來告訴——
小學階段,為什么啟蒙老師如此重要?
▼
『孩子進了小學,老師說什么信什么,老師的話就像圣旨一樣。』
▼
『對呀,就沒見過孩子那么崇拜一個人。我兒子還說,他的理想就是當一個像劉老師一樣的小學語文老師!』
▼
『只要你稍微質疑一下老師的能力和做法,孩子就立刻面紅耳赤地反駁你,好像你傷害了她的偶像。』
一些細心的小學生家長發現,孩子從幼兒園一升入小學,家長的權威性就退居第二位,排第一的基本上就是學校里喜愛的老師和課下輔導老師,尤其是課后長時間接觸的輔導老師能在一兩分鐘時間里,以目光與肢體語言,讓沸騰喧鬧的教室變得鴉雀無聲的功夫;以及老師在板書時,能寫一手不亞于字帖的漂亮粉筆字的功夫;老師能深情并茂演繹唐詩宋詞,并把孩子們帶進如詩如畫的美景中的功夫;甚至,就是老師在黑板上徒手畫圓的功夫,都點燃了孩子眼中的崇拜小火苗……
一旦家長與老師的意見相左,孩子立刻站隊到老師一邊;爸媽說了幾百遍不改正的缺點,老師提醒一兩次,立馬有改觀。有的爸媽因此哭笑不得:怎么會這樣?老師給孩子服了什么“聽話仙丹”?
其實,在孩子6到10歲之間,這一對老師的“無條件服從”“充滿情感的崇拜”,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
在這一階段,孩子第一次進入社會化交往的情境中,第一次開始系統化地學習知識,他所面臨的壓力與挑戰都是空前的,加上這一階段的孩子活潑好動,好奇心與求知欲得到極大的發展,他們需要一個對他們極有愛心與耐心的引路人,這個引路人不僅要對孩子個體有說服力與影響力,還要讓他的全體小伙伴心服口服。
那么,優秀的小學老師對孩子的影響究竟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
心理素質較好的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能始終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他們不斷學習,不斷更新,不斷進步,不斷創造;能夠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發展特點富有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剖析教材,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環節,創設課堂氣氛。這種對教學投入的積極情感, 可以促使學生保持愉快的學習心境,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師也因此深受學生的喜愛,在教學中他們愿意學習,具有強烈的好奇 心和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與環境互動,努力去克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困難并有所創新,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有研究表 明,學生喜歡某位教師,一般都會喜歡這位教師所教的學科,而學習效果也相對較好。中小學生的厭惡學習、恐懼學校,有些情況下與教師有關。有的教師忽視學生 的個別差異,使用過激的語言,對成績差的學生冷淡,處理事情不公平等,致使一些學生的心理受到傷害。這樣勢必會影響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也必然影響學生的學 習效果。
二、影響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可能都在試圖傳播和接受某種價值觀念。對小孩子來講,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會被教師在人際關系、工作態度、教學風格等方面的榜樣作用所有意無意地影響著。有些教師雖然沒有時刻把扮演道德榜樣 作為自己角色的一部分,但因為價值觀內含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決不可能避免教師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有足夠的自信,有明 確的目的;才能信賴別人,與人為善;才能重視每一個學生;才能一貫認真備課、準時上課,經常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自己。這些表現最 終會通過教師的表情、態度、言語和行為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三、影響孩子之間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
由于教師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在學校所處人際關系的復雜性。其中師生關系的融洽與否對學生之間建立良好 的人際關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師生關系和諧最突出的表現是:師生之間了解彼此的權利和義務,互相尊重,愿意溝通。心理素質較好的教師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能 做到:客觀公正地評價每個學生,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與學生相處時,信任、贊美、欣賞等正面態度多于厭惡、憎恨、歧視等反面態度;對學生以誠相待、關 愛有加。這樣的師生關系不僅能幫助教師樹立自己的威信,而且能指導學生健康地成長,尤其在促進學生的團結與合作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教師的這種為人處世的 優秀品質不是靠說教灌輸給學生,而是身體力行潛移默化地感染了學生,內化積淀為學生固有的品質,使得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形成積極、健康、進取的 精神風貌。相反,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對學生粗暴、沒有愛心;對學生的教育敷衍了事,無視學生的主動性。他們思想狹隘,斤斤計較,胸無大志,遇困難退縮,見榮 譽就爭。面對這樣的教師,學生們也會去爭名奪利,忘記了做人的坦誠。由此可見,教師的心理素質對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影響之大。
四、影響小孩子樂觀情緒的建立
學生擁有樂觀、 穩定的情緒是與教師分不開的。情緒有著極強的感染性,教師情緒的好壞會通過他的言行、舉止反映出來,影響到學生的情緒。美國全國教育聯合會在一份《各級學 校的健康問題報告》里專門指出:“由于情緒不穩定的教師對兒童的決定性影響,就不該讓他們留在學校里面,一個有不能自制的脾氣、嚴重的抑郁、極度的偏見、 兇惡不能容人、諷刺刻薄或習慣性謾罵的教師,其對于兒童心理素質的影響猶如肺結核或其他危險傳染病對兒童身體健康的威脅一樣嚴重。”這說明教師心理素質對 學生保持良好情緒的重要性。心理素質的教師總是持有樂觀、積極的心態,能克制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緒,決不遷怒于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對課堂情境中的不良事 件能冷靜處理。教師的這種樂觀的情緒感染了學生,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學生胸襟寬廣、熱愛生活、遇事不驚、處世豁達,并能提高學習效率。
五、影響孩子健全人格的養成
人格是指一個人整體的精神風貌。健全人格是指各種良好人格特征在個體身上的集中體現。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能幫助 學生充分體驗生活的樂趣,挖掘他們的潛能,充實他們的精神世界。作為一名教師應懂得,獨立、健全的人格是人一生各階段均應有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必須要尊重 的。心理素質的教師能以愉快而安詳、沉穩而冷靜的態度對待學生,以熱情、豁達、誠懇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用和藹、真誠的語言解決師生之間出現的矛盾,時時 處處使學生感到親切、溫暖,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吸引力,這對培養學生的無私、互助、誠摯、謙虛、大度、頑強等優良品質起著重要作用。
在小學階段,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擔當了一個類似媽媽和引路人的角色,他們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深處,種下了善良、同情弱者、幫助他人的種子,這些種子,未來將抽芽生發,長出這世間最美的“植物”——對弱者的愛與關懷。這種博愛之心,將激勵著孩子們未來從法律上、從公共政策上、從制度上,去創造一個仁愛、溫暖、公平的社會。這才是培育一代棟梁的出發點。
人們常說,先有伯樂,后有千里馬。一點不假,世界上千里馬也許不少但未必都能遇上伯樂,那些遇不上伯樂的千里馬,命運是可想而知的。一株優勢的苗子,如果得不到好的栽培,很快就會埋沒在荒漠之中而無法成才。
所以,對于一個尚未成才的學生來說,遇上一個真正的名師是何等的重要。
同樣是老師,反倒是那些能抓住學生閃光點的老師更能受到學生歡迎,這些老師知道如何鼓勵學生,知道如何讓學生根據他自己的方法學習。
為什么現在的學生都喜歡漂亮年輕幽默有活力的老師?
就是因為這些年輕的老師更能懂學生,與學生年齡差距小,還懂得帶動氣氛,長的漂亮還養眼,哪個學生不樂意上課吧。
那些老老師,是有經驗,中考高考也都指著這些老前輩們的教育,但是他們多少有點頑固,不懂年輕人新潮的想法,偏執己見。
你不可能全天候教導孩子,不可能是一個全科教師,更不可能讓孩子的好朋友們也崇拜你,所以,在小學階段,對孩子的影響處在第一位的,必定是一名懂得在教學過程中以公平、仁愛、關注博取孩子們信任的老師。
文章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