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王導(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阿龍。瑯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來源于百度】
看了一下這個導讀,是不是感覺到了一種很強烈的“殺氣”。原來王導,是一個這樣厲害的人,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起初,在還沒了解他之前,真的不以為然,但之后發現不了解不行了呀!
光看王導的姓——“王”,就知道這個肯定不一般。當時東晉的瑯琊王氏,可是鼎鼎有名,像王羲之這樣的書圣,都是其中的一員,而他也就是王導的孫子。
王導在年少時就風姿飄逸,見識器量。十四歲時,陳留高士張公在見到他后非常驚奇,對他的從兄王敦說:“這個孩子的容貌氣度,是將相之材。”
當然,王導不僅如此,他還很善書法。這都歸根于他的家庭,這些很多人羨慕的,不僅僅是他擁有一個高貴的,更是因為他擁有這世上最好的學習書法的資源。不僅如此,王導也對書法情有獨鐘。他學習鐘繇、衛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當時有很高的聲望。有草書《省示帖》、《改朔帖》傳世。書法能這么好,豈只是短短的一兩天能夠練成的,一定得要有水滴石穿的耐心,每一天的努力才能夠練成的。
除此之外,王導本性節儉,幕府中的美味水果堆得滿滿的,也不分給大家。到了春天就腐爛了,衛隊長稟報王導,王導叫他扔掉,囑咐說:“千萬不要讓大家知道!”【世說新語】紅紅火火恍恍惚惚,像王導這般節儉的,我還是第一次見,突然感覺王導這人超級的可愛!
丞相 王導晚年,完全不料理政務,只是簽字畫押。自己感嘆道:"人們說我糊涂,后人會懷念我這種糊涂的。"【世說新語】這讓我想起了一位書法家寫的——“難得糊涂”這四個字。或許,人到了晚年,就應該糊涂一下,這樣,反倒是好的了。
作者:應舒與蔚
鏈接:http://www.lxweimin.com/p/68ac63fc1884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瑯琊王氏可謂是世家大族,從秦漢開始,一直到現在,還有王氏的傳人。王翦,王賁父子開始,一直到東晉的一位大書法家,他的名氣也算是很大的,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他是誰,他就是——王羲之,可王羲之的祖父是誰,或許大家就不知道了吧?
? ? ? 東晉另一位大書法家,便是——王導。王導不僅是書法家,而且還是東晉的政權的奠基人之一,這就說明了瑯琊王氏的智慧和書法可不是蓋的,而是真真實實的!
? ? ? 先說一說王導的書法吧!他善于行草,而且寫的也很棒呢!他學習鐘繇、衛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當時有很高的聲望。有草書《省示帖》《改朔帖》流傳于世,書法不好的我,要真像王導,王羲之學習學習呢!
? ? 之后便是他的政治方面。瑯玡王——司馬睿【晉元帝】,與王導算的上是“好朋友”了。王導已知道天下已經開始動亂,于是全心全意輔佐司馬睿,暗中立下了興復朝綱的意愿。司馬睿也非常信任器重他。當司馬睿還在洛陽時,王導總是勸說他要盡快回到朝廷里來。
? ? ? 王導后建議司馬睿其移鎮建鄴,又為他聯絡南方士族,安撫南渡北方士族。東晉建立后,先拜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武岡侯,又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領中書監。與其從兄王敦一內一外,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來自于百度】
? ? ? 還有一件發生在王導身上的大事便是“王敦之亂”。王敦和王導是堂兄弟的關系,當時,王導拒絕王敦廢元帝而立其他年幼的君主的想法。于是不久之后,就爆發了永昌元年(322年)的王敦之亂。王敦以殺劉隗為名進攻建康,并成功擊敗了朝廷軍隊。后來,晉元帝就給了王敦更大的權利,王敦當上了丞相,殺戮周顗等人,并在武昌遙控朝廷。不久,又受司馬睿遺詔輔立司馬紹。王敦意圖奪位,但司馬紹【字道畿,稱“晉明帝”】已準備反擊王敦。同時王敦亦患病,面對晉明帝的討伐,只得由兄長王含與部下將領錢鳳等領軍與朝廷軍隊作戰,最終以失敗告終。王敦就在戰事期間病逝,同時也結束了長達2年的叛亂。
? ? ? 司馬紹駕崩后,王導與外戚庾亮等共同輔政。庾亮不聽王導等人的勸諫,執意征歷陽太守蘇峻入京,致使其舉兵反叛。“蘇峻之亂”平定后,王導駁斥眾人企圖遷都的念頭,穩定局勢。此后聯合郗鑒繼續執政,雖與陶侃、庾亮矛盾頗重,但終無大亂。
作者:陶靜雯
鏈接:http://www.lxweimin.com/p/758e5c355787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王導出生于276年,死于339年。出身于瑯琊王家,瑯琊王家是中國古代超級世家大族之一,晉代四大家“王謝袁蕭”之首,在北方非常具有代表性,扎根于今天的山東省臨沂市,在魏晉時期是最興盛的。那時還流傳著一句話,叫“王與馬,共天下”,因為王導早期與瑯琊王司馬睿是朋友,后來建議他南下,去和南方的世家大族或權貴結盟,并且讓南下的北方家族與他聯合,但是一開始,王導并不受南方世家大族的支持,反而遭到質疑,在王導的幫助下,東晉政權建立了,司馬睿也當上了皇帝,這些還得歸功于王導,假如沒有王導的幫助,司馬睿能當上皇帝嗎?
這件事情應該是王導生平做過的最輝煌的事情,在我們學習世說新語里有很多關于他的故事,接下來我拿來一些世說新語里的關于王導的事情細細說。
先從第一篇講起? ? 注:(原文皆來自于百度,譯文我看完參考之后所寫)
德行第一
二十七
周鎮罷臨川郡還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時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狹小,而又大漏,殆無復坐處。王曰:" 胡威之清,何以過此!"即啟,用為吳興郡。
這是原文,即世說新語德行第一的第二十七篇,具體是講的什么呢,我們來一起看看。
有一個叫周鎮人被被罷臨川郡守一職,返回京都,回去是是坐船走的,船半路停泊在一個叫做清溪渚的地方,具體是啥地方我咋差都查不到,周鎮當時應該是要在那里休息一下的,但他還沒上岸,王導就大老遠的跑來看他,當時是夏天,天突然下起了暴雨,船身又很窄小,船頂又漏得很厲害,幾乎連坐的地方都沒有。王導說:胡威的清廉,也沒超過。他馬上向朝廷進呈,任命周鎮為吳興郡守。
從這一章的表面意思來講,應該是說王導的用人不疑,看人的眼光很準,但在看更深的一面卻看不出什么。
二十九
王長豫為人謹順,事親盡色養之孝。丞相見長豫輒喜,見敬豫輒嗔。長豫與丞相語,恒以慎密為端。丞相還臺,及行,未嘗不送至車后。恒與曹夫人并當箱篋。長豫亡后,丞相還臺,登車后,哭至臺門;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開。
王長豫叫王悅,他為人為人謹慎謙和,是王導的長子,他對雙親也很孝順,王導每次見到長子王悅就高興,見到次子敬豫不高興。長豫和父親談話,總是很謹慎,也很有思想,王導回尚書臺,每次要走的時候,長豫都跟隨在父親車后相送,他還經常和曹夫人一起整理箱子。長豫去世后,王導回尚書臺,上車后一直哭到尚書臺門口;曹夫人整理箱子時,望著箱子就如看到長豫一樣,于是不忍心打開整理。
這一篇說的應該是家風,看他的子女怎樣,這樣看來,他的家風還不錯,但是還不是那么具體。
言語第二
三十一
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 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 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渡過江以后,那些渡江名士們每當有晴天好日子的時候,就相邀來到新亭,坐在草地上喝酒聚會。周侯在座中嘆息道:景色沒有什么不同,只是有山河異變的感覺。大家都相視流淚。只有王導臉色突變,厲聲說道:"我們要齊心合力,報效朝廷,收復中原,怎么可以像楚囚一樣,那時我們還有臉面嗎。
有夢想,有追求有擔當……怪不得他可以幫助司馬睿成大業。
三十三
顧司空未知名,詣王丞相。丞相小極,對之疲睡。顧思所以叩會之,因謂同坐曰:"昔每聞元公道公協贊中宗,保全江表。體小不安,令人喘息。"丞相因覺,謂顧曰:"此子珪璋特達,機警有鋒。"
顧和,官至司空,他還沒出名的時候,我覺得是還沒有當上高官的時候,去見王導,王導當時有些疲倦,就當著顧和的面睡著了。顧和想著用什么辦法能把他喚醒,于是就對同座的人說:以前聽元公談起丞相幫助司馬睿保全了江南。現在丞相身體疲乏,實在令我擔心。王導立馬就醒了,對顧和說:你這個年輕人才華出眾,說話很機警,很銳利。
這么累,看來日理萬機啊……對于王導評價別人的行為,我也想評價一句王導,反應很機警,目光也很敏銳。
三十六 江左有管夷吾
初為劉琨使來過江。于時,江左營建始爾,綱紀未舉。溫新至,深有諸慮。既詣王丞相,陳主上幽越、社稷焚滅、山陵夷毀之酷,有黍離之痛。溫忠慨深烈,言與泗俱,丞相亦與之對泣。敘情既畢,便深自陳結,丞相亦厚相酬納。既出,歡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此復何憂!"
溫嶠作為劉琨的使者剛到江南來,此時江南的政權剛剛建立,各種法令尚未確定。使者溫嶠剛來,心里很擔憂,然后就去了王導那里,述說二帝被俘,國家滅亡,大好山河被毀的慘狀,有亡國之痛。溫嶠當時說的可是聲淚俱下,王導也和他一起哭。哭完之后,溫嶠向王導表達了交好的誠意,王導也對溫嶠真誠接納。從王導那里出來,溫嶠高興地自言自語:江南有了如管仲這樣的賢人,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
很多人對王導的評價都很不錯,居然把他比為管仲。
四十
周仆射雍容好儀形。詣王公,初下車,隱數人,王公含笑看之。既坐,傲然嘯詠。王公曰::" 卿欲希嵇、阮邪?" 答曰:"何敢近舍明公,遠希嵇、阮!"
周仆射,舉止得體,儀表堂堂,有一天他去拜訪王導,下車的時候,有好幾個人攙扶著,王導含笑看著他。落座后,就傲然長嘯起來。王導問他:你是想效仿嵇康、阮籍嗎?周仆射回答:我怎么敢放著面前的榜樣不學,而去效仿的嵇康、阮籍呢?
看看,連續兩人這么說,看來王導的影響力還不小。
一零二
宣武移鎮南州,制街衢平直。人謂王東亭曰:" 丞相初營建康,無所因承,而制置紆曲,方此為劣。" 東亭曰:"此丞相乃所以為巧。江左地促,不如中國。若使阡陌條暢,則一覽而盡,故紆余委曲,若不可測。"
譯: 桓宣武,也就是桓溫,鎮守南州,街道修整得平坦筆直。有人對王東亭說:丞相當初營建建康的時候,沒有什么范例可以參考,所以道路十分曲折,和南州相比就差多了。王導說:這正是我的高明之處。江左地方狹小,不像中原。如果道路通暢,就一眼就看到盡頭,修得很曲折,就顯得一眼看不透,有些神秘了。
顯得他很有思想,做什么都顯得有自己獨立的一套。總之就是很有深度。
十三
陸太尉詣王丞相咨事,過后輒翻異,王公怪其如此。后以問陸,陸曰:"公長民短,臨時不知所言,既后覺其不可耳。"
陸太尉到王導那里去請教事情,過后卻臨時變卦,王導覺得很奇怪。后來向陸太尉問起這件事,陸太尉說:您的地位高,我的地位低,一時間不知說什么好,過后又覺得您說的不對,就不那樣做了。
十四
丞相嘗夏月至石頭看庾公,庾公正料事。丞相云:暑,可小簡之。 庾公曰:公之遺事,天下亦未以為允。
王導曾經夏季到石頭城看望庾公,庾公正在料理公務。丞相說:天熱,可以稍微省略一些政務。 庾公說:您的一些做法,天下人并不覺得合適。
十五
丞相末年,略不復省事,正封箓諾之。自嘆曰:" 人言我憒憒,后人當思此憒憒。"
王導晚年,完全不料理政務,只是簽字畫押。自己感嘆道:人們說我糊涂,后人會懷念我這種糊涂的。
看來他也有些力不從心啊,從上面幾則看下來,他的特征、性格、家風都顯出了,唯有深層的還沒有顯露出來,這只是他在世說新語的初級面貌,接下來我還會再發兩篇關于他的文章。
作者:王卓爾
最終執筆者:王卓爾
二零一八年二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