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微信公眾號發現一個如何讀書的書單以后,搜索發現這本文集里都是民國時候的胡適,蔡元培,林語堂,朱光潛關于如何讀書的看法,激動地難以自已。因為這說明書很短,但絕對是經典。這些剛剛好是最近心儀的讀書類型。
略有遺憾的是,我看的版本是kindle免費的版本。大約只有10來位民國學者關于“如何讀書”的文集。這個版本并不全,沒有收錄朱光潛和林語堂。
可以只看本段以及黑體部分:
?1.三個問題。“為何讀書,讀什么書以及如何讀書”
?2. 五個回答。
(1)讀書是為了長智識,是為了學做一個好人;
(2)讀想讀的書,并且不拘泥于書本;
(3)讀書應當要做到“四到”,認識并理解每一個詞句,能背誦好的詞句,千萬要做筆記。
(4)懂一門外語,以便可以看外國的經史文哲。
(5)讀書應當按時按計劃完成,切不可拖延。
下文將主要介紹胡適和蔡元培的兩篇文章。
1.為何要讀書?
讀書首先應當首先明確這一問題。胡適說:“讀書一為求智識,一為學做人。”
讀書是為接受人類的遺產,供繼往開來;第二,因為要讀書而讀書,人類有讀書的必要;第三,為解決困難,獲得思想材料的來源;
而且要讀書,只有去讀書,讀書越多,則所能讀的書越多。……有許多書,一定要讀了許多別種類的書,才能讀懂這本書。
江問漁認為讀書是為做一個好人。
做一個好人,一定要依次具備下列條件:(1)優良的品性;(2)豐富的知識;(3)應變的才能。
李公樸說,讀書的真目的是要把自己鍛煉成一個有道德有能力而且能擔起改造社會的責任的人,這樣的讀書才能算是實驗的讀書。所謂學問必須是能知能行,而且是正確的知,正確的行,才能算是真學問。
2.什么書值得讀?
清末民初這個年代,許多人經常會給青年人推薦書單。現在也有千千萬萬的書單。胡適說:“不如讓青年讀自己所愛讀的書。”
江問漁說,可讀之書有許多種類:讀古人書,受師友訓導;觀察事件,驗之于行事,反省,記載。
3.讀書的方法是什么?
胡適:讀書應當注重精和博。精讀的“四到”,是小時候老師們常常掛在嘴邊的“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不過含義比我先前的認知要深入許多。
眼到:認識每一個字;
口到:背誦好的詞,句,文,能把一篇爛熟地背誦出來;
心到:理解每個詞,句,段的含義;
手到:做筆記。
為了做到“博”,“博為參考,博為做人。”
讀經而已,不足以知經。——為參考。
為學當知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為做人。
讀書可以先多讀書,然后專讀一書。
在舉例說眼到時,胡適舉出英文port與pork,若不仔細弄明白,就會讓葡萄酒變成豬肉。
如果說看胡適先生的這篇《怎樣讀書》震驚我的是,他簡明扼要提出讀書的三個問題,毫不贅言地回答這三個問題,并且時不時用英文和西方文學舉例。那么蔡元培先生讓我震驚的就是其極為謙虛。
我從十余歲起,就開始讀書;讀到現在,將滿六十歲了;中間除大病或其他特別原因外,幾乎沒有一日不讀點書的,然而我沒有什么成就,這是讀書不得法的緣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寫出來,可以作前車之鑒。
我的讀書的短處,我已經經驗了許多的不方便,特地寫出來,望讀者鑒于我的短處,第一能專心,第二能動筆。這一定有許多成效。
蔡元培先生在文中指出,他讀書會思考,但不關注書里的短處,只注意有用的,感興趣的材料。這本來挺好,但是他說他沒有把這幾點摘抄出來,記下所得,日后難以尋找當初的心得體會。
李公樸說,實驗的讀書就是把讀書與做人,做事和求進步三件事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讀書,才能求得真正的知識。
4.關于讀書的其他方面。
(1)“我們要讀書,必須要懂得一種外國文。”在當時,是由于中國缺乏體系和有結構的書,經史文哲多是散件于各家的短文。“今日中國有志讀書人應該學英文或日文,作為研究外國學問的工具,單讀中國書是不夠的。”
(2)“讀書應當克期”。所謂克期,就是限定期限讀完一本書,就應當在這個期間內讀完。
(3)讀書如何能解決問題?:遇到問題——弄清問題——如何解決——選擇一個假定的方法——試驗此假定方法是否可行。
最后想以書里楊衛玉的文章開頭做為我的結尾。與君共勉。
“讀書是人人認為重要的工作,但是未必人人肯讀,人人能讀,更非人人會讀,所以能讀而不肯讀,固然不合,肯讀而不會讀,也是無用。”——楊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