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帆齊微課
季羨林老先生,大家不不陌生,人們這樣評價他:兼容百家、學貫中外的學界泰斗,是中國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世界上最著名的梵文學者之一,是一位完全具備知識分子品格的人,他永遠是氣節(jié)的象征。
英籍女作家韓素音說:“我在他身上發(fā)現(xiàn)的不只是博學,而且是睿智。不僅是睿智,而且還有非常地謙和有禮和幽默。........與他談話使我倍感鼓舞,而在我們的談話中,我總是期待著那種時刻,那時他用一個輕輕地微笑,以及在他眼神中輕微的一個閃動,就會糾正我一兩處不合適的地方”。
中國學者張中行認為“季羨林以一身而具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三種難能之中,我以為最難的還是樸厚”。
初次接觸季羨林先生,從他身著的半舊中山裝,往往會覺得他像一個老農(nóng)的印象。先生自己也曾多次說過,他是一個農(nóng)民的兒子,是一個“土包子”。
先生曾留學德國十幾載,沒沾染上一點洋味而始終保持著一種樸厚的農(nóng)民氣象,是什么力量?
“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那個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愛國情懷固然是季羨林先生一生不絕如縷的永恒主題,使他家事、校事、國事事事縈心,深深埋在心底的情愫,恐怕只有院子里的二月蘭,小山上的青松翠柏,才懂得這個老人有多么的想要找人傾訴,因為周圍沒有了認真聽他傾訴的人,只有滿園孤寂歲月伴隨著他。
當代有很多人熱衷于談命運。但是命運到底是有,還是無?是人受命運主宰,還是人能改變命運呢?
六歲以前,季羨林先生一直生活在母親身邊,母親留給他的雖是記不清的面影??墒鞘ツ赣H的蝕骨之痛卻伴隨一生。公交車上,偶爾發(fā)現(xiàn)老婦人的一雙長滿老繭的手,母親的面影也就同時出現(xiàn)在先生的面前。
“后來離開了母親,但母親的面影和這雙長滿了老繭的手,卻時時出現(xiàn)在眼前”。六歲離開家后,雖然也有回去看望母親的時候,但是住的時間都不長。
母親死后,先生無不悲涼地寫到“母親的死使我對一切都灰心。以前也曾自己吹起過幻影:怎樣在十幾年的漂泊生活以后,回到故鄉(xiāng)來,聽到母親一聲含著溫熱的呼喚,仿佛飲一杯甘露似的,給疲憊的心加一點生氣,然后再沖到人世里去。現(xiàn)在這幻影終于證實了是個幻影。.......一個丟掉希望和幻影的人,不也正該丟掉生趣嗎"。
母親活著時不在身邊;母親去世,總算趕回來為母親送了葬,這讓先生得到了一點安慰。先生在異國他鄉(xiāng),想念祖國,想念母親,時常在夢里夢到母親,哭著醒來的先生,眼前幻出母親的面影,耳邊回蕩著在別人嘴里聽到母親說過的一句話:“要知道一去不回頭的話,我拼了命也不放那孩子走!”終其一生,這句話總是能讓先生淚流滿面。
“只見那月亮清光四溢,與葦坑中的那個月亮正好相映成趣”? 。先生到過許多國家,看見許多不同的月亮,但是沒有一個月亮能和家鄉(xiāng)的月亮相比,那個有母親在身邊的月亮。
先生用黃昏美麗的景物,紀念童年記憶里的母親;而在他年老時,親人逐漸離去只留下他一人時,他的悲痛,只能對著不能言語的花花草草,把情感寄托在長年陪伴的植物身上,這得有多少話要訴說呀!唯一的兒子因為某些原因不諒解他,離他遠遠的。
明知道“淚眼問花花不語。花當然不語,如果花真語起來,豈不是嚇壞了人!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歡掛到了二月蘭上?!保ā抖绿m》)
先生的嬸嬸跟他生活在一起多年,嬸嬸和女兒的離世給老人帶來巨大痛苦,“我走上了每天必登臨幾次的小山,我問蒼松,蒼松不語;我問翠柏,翠柏不答。我問之三十多年來親眼目睹我這些悲歡離合的二月蘭,這也沉默不語,兀自怒放,笑對春風,紫氣直沖霄漢?!保ā抖绿m》)
面對世俗,先生沉默不語,獨自怒放著生命的璀璨,面對一切困苦艱難,他總是笑容面對。
“黃昏漫過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一層陰影;漫過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陰郁的黑暗;漫過了小溪,把深灰的暮色融入琮琤的水聲里,水面在闃(qu)靜里透著微明;漫過了山頂,留給它們星的光和月的光;漫過了山村,留下了蒼茫的幕煙.......”
沉浸在先生描寫黃昏的佳境里,我仿佛看見一個披著落日余暉的老者向我緩緩行來,他帶著睿智,帶著歷史的厚重,行走在蒼茫的幕煙升起的山村野外......
齊帆齊第3期28天寫作成長營(11)篇1678字累計21126字(命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