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誰的青春不迷茫
看誰的青春不迷茫的時候,還在高二,對于這種青春勵志的書籍來說,最需要它的人群就是像那時候的我那樣的每天為所謂的未來忙碌,卻思想空洞,缺失精神信仰的青年。的確是青年人最容易在生活的雜味中迷失了自己。小孩子不需要考慮的太多,成年人早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天為人處世的方法,即使沒那么正確嗎,也一定陪伴他到墳墓。而高中,我們恰恰缺少這些。
這樣的書籍,在特定的時間內,你會特別需要它,因為黑暗的生活,需要點光亮指亮方向。但是有意思的是,也許某一天,你就不再需要這本書,準確得說是不再需要這本書傳遞出來的意志、思想、精神。有一段時間內,我把他奉為真理,去刻意的模仿書中劉同描述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也會去背其中的句子,驕傲地放在我的作文中作為關鍵的引用。那時候,中午唯一的事情就是躲著老師,側著身子,在床上,把書放到一邊,靜靜的品讀。
我的一些想法,大概都是在那個時候建立起來的。他描述了一個被困在農村,困在高中從未見到過的世界。自然而然我會把他的一些話,奉為真理,而自然而然他描述的生活,也就成了我所向往的。
一個人,十年會有多少變化。劉同用紙和筆講述了十年的辛酸苦辣。身邊的人,來來往往,環境也在不斷的變化,自己的性格,想法也在捉摸不透的悄然轉化。十年,一直都在變化。當十年之后,他再去回首的時候,他的故事一直都沒有斷。后來我試著用他的方法記錄自己的生活,結果如何,誰知道呢。
這是三年后,誰的青春不迷茫給我留下的最多的記憶。
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
在電影院,電影放映到一半的時候,我就在祈禱趕緊結束,即使知道電影的準確時長,在這之前,我就把結局猜的差不多了。我恨不得現在就起身離開,還是被同伴拉了回來。
對電影,是略感失望的。
書里描述的是瑣碎的生活小事,最后堆砌成了一種思想。我實在沒有奢求一個故事能夠多么完美的展示。可以說,在看電影之前,我就做好了失望的準備,但即使如此它還和我想象的表達形式差的太大。我想象中的電影依托的載體,至少應該是大學,而電影的通篇的講述,是建立在高中之上。如果拋開電影的名字,僅就電影而言,它和普通的高考題材的電影沒有什么不同,也許確實沒有關注那么愛情,少了一點奮斗,多了一點理想。但是拋開了我理解的那本書。也許在講迷茫,但傳達出的迷茫還沒有讓觀者深入到骨髓。
在劉同的書里,十年是變化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故事的結果。電影看似完美的結局,實則傷害了每一個讀者的心。
從書的結構來講,劉同雖然講述了十年的變化,但是著實是偏現在變化成了什么的樣子,對于過往更多是加以描述,其思想的表達相對較少,在講到他現在的生活狀態的時候,從一言一行的刻畫中,透露了很多他一個三十而立的成年人的獨特思想。
小插曲
因為這本書,這本電影,我和一個女生偶遇,可能,我開始喜歡一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