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抄錄日本作家三浦展的《第四消費時代》,作者在書中主張把20世紀初期至今的日本消費社會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每個不同的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特點。
如作者所說,每個國家都有自己本來的歷史淵源,所以并非每個國家消費社會都經歷了四個階段的發展。但其中仍有不少想通之處,于今日的我們有很大的借鑒價值。
依作者觀點,所謂不同階段的消費社會,說的是在某一時期的主要消費人群所代表的不同消費特征,比如,當進入第三消費社會,并不是說第一、第二消費社會消費特征就消失不見了,而是說在這一時期,社會的消費主流體現在第三消費社會,其反映的消費取向,消費主題為第三消費社會特征。下為原文段落抄錄。
我的基本觀點是,把消費社會分為四個階段是日本獨有的情況。進入第二消費社會,即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本來只有歐美國家、日本和韓國,近年來中國等新興國家也進入這一階段,或者說逐漸進入。這些國家可能并沒有經歷第一消費社會,而是突然躍進了第二消費社會。
消費社會的四個階段:
第一消費社會(1912-1941年)
近代意義上的日本消費社會始于20世紀初期,本書將大正元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即1912年到1941年的30年整,定義為第一消費社會。
可以說第一消費社會僅在東京、大阪等大城市發展。第一消費社會正是伴隨著人口不斷向城市地區集中而發展起來的。
在大城市的繁華街區經常可以看到穿著十分時尚的年輕人,也就是“摩登男孩”“摩登女郎”的身姿。“摩登”的意思就是進步、文化,在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摩登的文化都被人們認為是好的。于是便出現了西餐熱潮。
第一消費社會即是以城市為中心的,占當時國民總數一成或二成的中等階級享受消費的時代。從這開始,我們現在生活的原型,也就是西方化的生活方式就已經形成了。
第二消費社會(1945-1974年)
經過了1929年的世界大恐慌,和戰時,戰后的匱乏生活,日本完成而來復興,隨之迎來的則是經濟高速增長期。1955年日本自由黨和民主黨完成了保守合并,自由主義體制確立,同年日本生產率本部和日本住宅公團設立,1956年日本道路公團成立。日本開始真正意義上的,成為追求以私家住宅、私家車為象征的美式批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社會。
這里我把從戰敗到1973年石油危機導致經濟高速增長期結束,也就是從1945年到1974年的30年間,定義為第二消費社會。
以家用電器為代表的批量生產商品在全國的普及和推廣,是第二消費社會最大的特征。
第一消費社會中享受消費的僅僅限于生活在城市的中等階級及以上,其他的大多數國民依然處于貧困狀態。而第二消費時代,則為全國更多國民帶來享受消費的機會。
在第二消費社會中,由于近代工業化的真正發展,批量生產商品逐漸普及到生活的各個角落。
昭和三十年代(1955-1964年)有“三大神器”之稱的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同時普及,而在接下來的昭和四十年代里3C(小汽車、空調、彩電)開始普及,模仿美國生活方式的日本生活終于得以實現。
夫妻和兩個孩子所組成的小家庭是消費的主要單位,這是第二消費社會的人口動態特征。地方上出生于大家庭的年輕人,有不少都到東京這樣的大城市結婚生子,所以小家庭數量不斷增長。
第三消費社會(1975-2004年)
石油危機之后一般被稱作“低增長期”。這個時期消費單位開始由家庭轉向個人,也可以說是“由家計到個計”。為適應一個人吃飯而產生的“個食”食品也從這個時代開始出現在在百貨商店的食品賣場上。
另外像隨身聽這樣個人化的商品也變得十分有人氣,“輕薄短小”被譽為暢銷的秘訣。
在日經流通新聞1981年12月發布的人氣商品排行榜中,電腦、小型汽車、便攜式收音機、MiniCompo收音機等輕薄短小商品均在榜上,從中可以看出人們的消費意向,而與輕薄短小相對的重厚長大商品,則給人以土氣、過時的感覺。
而“輕薄短小”商品的背后是離婚率上升、依靠父母生活的寄生人群的增多,以及單身人群增多等背景。
這種消費逐漸變得個人化的社會,就是第三消費社會。
第四消費社會(2005-2034年)
第四消費社會的開始并不明顯,其中非正規雇傭者的增加,雇傭的流動化,對重視聯系的第四消費社會起到了促進作用,1997年的金融危機,1998年自殺人數增多等,都可視為轉換時期的標志事件。
為慎重起見需要說明的是,時代雖然從第一消費社會變遷至第四消費社會,但并不是說,到了第四消費社會時期,第三消費社會的特征就完全消失了。也就是說,從第一到第四消費社會的每個時期的特征,在第四消費社會中是多層重疊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