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戲劇,不要戲劇化》
對于戲劇教育,我們應該不算陌生,簡單說,目的是培養戲劇人才。用連續幾年的時間,由專業的戲劇老師帶領學生進行專業的培養教育,開展以話劇、戲劇等教育的各種活動,或者高大上的工作坊。作為戲劇教育的老師必定是專門、專業地進行戲劇教育工作的人,學生則必定是立志或夢想成為專業戲劇人物的人。
戲劇教育工作,在戲劇活動的過程中,表演已經越來越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利用戲劇的手段,強調通過掌握表演手段、表演技巧來交流、展示,甚至表演服裝也是一種外在的戲劇表現形式。參與其中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同時會獲得一種成長體驗:參與者(或者說表演者)能通過戲劇活動自如地去表現自己,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傾聽、學會感受,注重舞臺表現。
教育戲劇呢?
度娘說:“教育戲劇”是“教育”和“戲劇”的交集,即“通過想象與扮演的方式,有意識地再現并傳遞善的人類經驗的社會活動”。貌似和表演用的舞臺沒有一毛錢關系。
將戲劇方法與戲劇元素應用在教學或社會文化活動中,讓學習對象在戲劇實踐中達到學習目標和目的;教育戲劇的重點在于學員參與,從感受中領略知識的意蘊,從相互交流中發現可能性、創造新意義。
新經典強調:教育戲劇是一種全人教育,是新經典全課程的中心思想和重要手段。用“教育戲劇”這種方式或思想來組織、參與教學,多一份“學會尊重”,把那些功利的、應試的東西都拋除在外。
我能明白的:
借馬哥和朱文君老師一句話:傳統文化是儒家思想是我們心靈最初的家園。
所有游戲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不同的無外乎形式。目的無非也是學會放松、交流溝通、團隊協作、培養各種能力等。于我們老師來講,通過戲劇活動可以糾正學生的一些表達交流和肢體問題,比如羞于表達、溝通困難、不愿與外界接觸、遇到問題不能獨立解決等,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生活中一些不恰當的習慣。戲劇的魅力很特別,這些以前怎么重復也不管用怎么教也教不好的東西,卻能夠通過戲劇訓練,演自己、演同學、演家長、演書本中的人物甚至動物植物,不管變換自己的角色和位置,讓學生明白并理解他人的內心想法,就能很自然地改變,就像一種靜悄悄地治療。
不技巧不外在,注重參與過程,注重所得感受,方有目標的達成。
問題:
1.沒有教育戲劇的老師,師資力量短缺,這是一個普遍嚴峻的問題,所以首要工作是培養戲劇教育師資力人才,誰愿意那什么對吧,自己的課堂還沒有怎么樣呢。
2.變化家長的想法,在不明白的人看來,教育戲劇也就是一起做做游戲、討論討論,既沒有技巧方法也沒有總結評價,感覺學不到“真本事”。就像一學期結束,四十多雙眼睛盯著的是試卷上的那個鮮紅的分數,家長更注重訓練更希望看到成果而忽視過程,但實際上,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收獲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
3.沒有教學材料,國外倒是有相關的書,紐約大學的博士們也推薦了幾本,都是純正的英文版,翻譯的書幾乎沒有,那么問題來了,教什么,怎么教。
4.再一個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問,從表現形式和感染力來講,演講、朗誦的表達,也可以提高口語表達能力、與人溝通能力、提高膽量,而且感覺這種形式表現力更強,更加直觀明了,就會更容易吸引學生,被學生接受。那么為什么就非要用教育戲劇呢?既然搞得風生水起那么和教育目標教育目的就是相合的,是不是要把更多的重點放在活動中呢?如何用活動的方式組織課程、達到教學目標呢?
2017.7.29
臺灣專家張黎明說:每一位語文老師都是一個了不起的巫師,可能我的掃把被誰藏起來了吧,我已經被三位紐約大學教育戲劇的博士們跨過重洋帶來的知識帶暈了。我也不知道我寫了啥。
喜歡小風老師軟糯的帶著由于感冒引起厚重鼻音的臺灣腔,要是能幫忙要到王菲的簽名就好了。筆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