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的春節(jié),帶著熟悉的氣息,感覺上又有些許的陌生。
早上起來,太陽朦朦的,沒有曾經濃烈硝煙的味道,地上飄零著少許煙花的碎片……又一個新年的早晨,歲歲年年似相識。
小時候盼過年是希望自己快快長大,每一年的過去都是向"長大"又邁出了一步。感受到的是時光流逝的快樂。成了"大人"的我們卻希望時間能慢一點兒。更多的留戀與眷顧。覺得有太多的事情沒有去做 。
守歲、放鞭炮、壓歲錢、廟會、年夜飯……過去的幾千年中,傳統(tǒng)的春節(jié)民俗綿延至今,并通過自下而上的表現形式,表達了人們內在的情感需求。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思想觀念的轉變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人們在保持傳統(tǒng)風俗的同時,也給節(jié)日注入了一些新元素。各種數據、指標表明,以往的春節(jié)模式正在發(fā)生變化,形成了契合新時代的新民俗 。
由于燃放煙花爆竹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噪音污染等問題,很多市民有意識地減少燃放量,應該說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標志。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春節(jié)本來應該是不遠萬里回家團圓的日子,可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春節(jié)期間出門旅游,。一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帶父母一起出門旅游的方式悄然興起。這成為春節(jié)期間的一大新民俗 。
"反向探親模式"也被一些家庭接受。這樣可以錯過春運高峰,避免一票難求的尷尬。
除夕在誰家過年一直是年輕夫妻的"世紀難題"。不強求大團圓,鐘愛小團圓的自由方式,就可以不必糾結是回你家過年?還是回我家過年。那種憑借團圓滿足幸福感的期許是否需要從新思考。這也是對春節(jié)團圓主題的又一個沖擊 。
同時,通過過年引發(fā)的一些感想也還是有的。首先,回家過年,成了年輕人幸福的煩惱。面對家長、親屬一輪輪的"拷問式"的聚會,從個人財務到婚戀嫁娶……各種尷尬問題撲面而來……只想逃避。親朋好友們貌似熱情的關心,實則是捶了人家的"胸口"。
再就是忙不完的聚會、走不完的親戚、喝不完的酒局。應酬熬夜、暴飲暴食、吃喝無度……打破原來的作息規(guī)律,身體不堪重負。因此,我們要嘗試健康、文明的過年方式,既移風易俗又能保留年味。凡事有度,過一個健康年 。
其實,新舊年俗的此消彼長,是時代發(fā)展和人們精神境界提升的趨勢所在,“怎樣過年”,更是每一個人的自由選擇。多元化的春節(jié)價值觀,今后必將不斷出現 。
新年的鐘聲還縈繞在耳畔,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明天更加絢麗多姿。我們越加強大的內心將會更加包容、更加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