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磊少
01.
晚上在寫連載的時候,突然意識到了一個問題,我浪費了一個可以宣傳自己社群三石會的機會,而且還浪費了兩年多。
以前我的朋友圈連載都是用“專業知識連載xx”(xx是數字序號,已經寫到846)這樣的標題,今晚有一個念頭閃過,我為何不同“三石會連載xx”?
因為本身我做社群和自媒體,如果我的每日連載寫上“三石會”,毫無疑問,我就是在不斷給好友灌輸一個詞匯---三石會,然而我都沒有。
嚴格來說,這是一個低級錯誤。特別是對于我做的行業,社群,自媒體而言。
02.
誠然,人都會犯錯,但我居然把一個錯誤重復犯了兩年多,想來確實不應該。隨后,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作為普通人,我們應該如何避免犯錯,尤其是犯同樣的錯。
多反思,多總結,多回頭看。
行為受思維所控制,但與此同時,行為也反饋于我們的思維。很多人可能并不會在第一時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究其原因,習慣性思維導致我們總是傾向于去做自己比較輕車熟路的事情,以至于常常忘了應該經常反思,適時糾錯并改正。
而另一方面,是自己本身意識和認知的問題。
03.
別人說的不一定全對,但我們可以適當聽取,并且映射自己的行為,做出反思的成果,然后改正。
忠言逆耳。我們都習慣于去接受別人的好話,貌似這樣可以顯得自己從不會犯錯,是完美的。而后當有不好聽的建議或者意見的時候,就本能的排斥。
能接受贊美,也要挨得了批評。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要減少犯錯的概率,多聽聽有經驗的人的意見或建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對我們多多少少肯定是有幫助的,但如果只會一味的排斥,往往會把自己封閉起來,難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04.
吃一塹,長一智。
其實大部分的錯誤,都是因為我們對自己過于自信而不能客觀分析事物的本質所導致。很多人總說,別瞎想,就算是干。但事實上,能做到這句話的人,多半都有著豐富經驗,且他們能夠迅速抓住事物本質。并非我們所理解的,沒頭沒腦的蠻干。
允許自己犯錯,但千萬不能犯同樣的錯,更不要犯無法挽回的錯。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但總的來說,能讓我們最大程度上避免犯錯的東西,都是可取的。犯錯了,可以改,但時間不可逆。
05.
我們無法避免永遠不犯錯,但至少我們可以最大程度上減少犯錯的機率。正如我前面所說,犯錯可以改,但時間不可逆,而且不僅浪費了精力,還有可能浪費了金錢。在經濟學上,我們稱之為,沉默成本。
當然犯錯也同樣存在機會成本,因為我們去做了一件錯事的同時,就浪費了可以去做一件正確的事情的時間。因此很多時候我們才會說,選擇不對,努力白費。
對于我們做自媒體,做社群等事業,這個道理也通用。移動互聯網時代,試錯的成本其實時比較低的,換句話說,我們可以隨時糾正自己的行為,但千萬不能因此而擴大自己的犯錯概率。
快遞試錯的目的是為了及時糾正,而不是執迷不悟,一錯到底。
06.
思維與行為相互反哺,是我認為可以最大程度減少犯錯的不二法則。
與此同時,對于異于我們認知體系以外的東西,也不要本能的排斥或反對,因為我們不知道的,并不代表著不存在。但如果我們只會排斥,肯定會錯過很多本有利于我們的東西。
從這個角度來說,犯錯不可怕,怕的是我們不停的犯錯,且還犯著同樣的錯。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但如果可以不犯錯,少犯錯,豈不是更好嗎?
? ? ? ? ? ? (原創不易,若覺可讀,歡迎分享)
您可能還想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