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上大學以來,父母怕打擾我上課,所以總是給我發微信,一天不落。通常是吃飯了嗎?吃的什么?天氣冷了加衣服或者轉發有趣的朋友圈之類的。對這樣的問題我大多數都是敷衍的發個表情包過去,或者發照片,有時候字都懶得打。不過一般這個時候,過幾分鐘微信信息就來了,是媽媽發過來的。她說,“知道你太忙,我們離得太遠,照顧不到你,你要好好照顧好你自己,要好好吃飯,別老想著減肥,也不要總是點外賣,你看我朋友圈轉的文章了嗎”。她這么一說我頓時覺得無地自容。
前不久媽媽說,“等你畢業了,我就和你爸去旅游,世界那么大,我們活了大半輩子了,還沒好好的去看看呢”!我欣然同意,我希望他們可以遠走高飛,不希望他們老想著家中老巢的事。
近幾年,我許久未歸家,一歸家就會在細微之處發現爸媽老了的佐證。媽媽蹲著摘菜之后需要扶著墻慢慢的才能站起來,爸爸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看著看著就睡著了,睡著了就覺得他怎么變得這么小小的一個人了,他是什么時候變成那么小的一個人的。
一句用爛了的梗是“希望我成長的速度可以超過爸媽老去的速度。”這么一看,少有人能夠成功的速度超過父母老去的速度。因為老是那么一件猝不及防的事,變老的人通常會發展成兩種趨勢。一種是待在家里哪也不去,晚上吃過晚飯就拉著兒孫去廣場跳舞,跟老姐妹老兄弟們聊聊天再回家洗洗睡覺;有種選擇出門旅行,越來越放得開,越來越不管不顧,抱著有種反正老了還管那么多的心態。兩者都好,都是生活的方式,只是放在我身上我真愿意聽到我爸媽說要去哪里哪里玩的話。
我爸媽都是那種保守的小鎮市民,年紀輕的時候根本沒有出去玩,享受生命的心態,他們只想著怎么賺錢,怎么攢錢,怎么把我和哥哥撫養長大。多年也沒去過其他地方,這個多年是三十出頭到五十出頭接近二十年。可以說生命中最旺盛,最有資本去玩的二十幾年都給了我們。終于過了不用再為下一代操碎心的年紀,又到了要把下下一代撫養成人的年紀,可是如果一直是這樣的循環,那我們的父母自己在哪,他們自己的人生在哪,他們自己的人生呢?大概就藏在剩下的不知道的多長是歲月里邊吧。
所以我私心希望他們可以盡情玩樂,可以遠走高飛,四處去玩,四處去造作。青春是肯定彌補不上了,但至少度過一個屬于他們的晚年,好好的做過好玩的老頭老太太。
想到一句歌詞,是劉昊霖在《縫紉機》里寫到的——光陰就在那不拒衰老不覺盈虧的日常中傾塌,你依然轉呀轉呀轉去遠方,遠方有我不像話,輾轉的牽掛。而我則想對父母說:我希望你遠走高飛,我希望你盡情玩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