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論語》主題:“交友之道”
(一)“忠告善導”
【原典】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第十二》
【譯文】子貢請教交友之道。孔子說:“朋友若有過錯,要真誠相告而委婉勸導,他若不肯聽從,就閉口不說以免自取其辱。”
【解析】這是孔子給子貢的建議。孔子在這里提出“忠告而善道之”的前提是朋友犯錯了。人難免會犯錯,有的錯誤因于性格,有的錯誤來自觀念偏差,甚至欲望過多。朋友之間很了解,所以才能在有問題的時候提出忠告。
“忠”可以理解為真誠。“忠”本意是忠心,指對自己的心忠實,然后再忠誠地投射到對象身上,包含有真誠的意思。這里說的是,對待朋友犯錯,應該真誠地勸告,好好地引導。
“不可則止”意味著我用正道來勸告朋友,但如果對方一意孤行那就無需再勸。因為朋友之間是以道義相交,沒有誰一定要聽誰的話。畢竟人是會變的,也許碰到榮華富貴他變了,也許碰到艱難險阻他變了,既然“道”不同,有些朋友也就分道揚鑣了。
儒家思想把朋友之間的關系作為一倫。因為朋友之間是平等的,相處的時候朋友就像鏡子一樣,所以有一個詞叫“諍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兩個諍友,這樣的好友說話直率,不會給你留情面,但初衷是為我們好。
(二)“以友輔仁”
【原典】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第十二》
【譯文】曾子說:“君子以談文論藝來與朋友相聚,用朋友來幫助我培養仁德。”
【解析】“以文會友”,這話說得好。交朋友總要有共同點,有事情一起做,有話一塊說。朋友之間不能總談論利益、金錢、生意等等。“文”就是文學、文藝、文化,有人喜歡詩詞歌賦,有人喜歡傳統文化,有人喜歡琴棋書畫,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文素養”。
“以友輔仁”,“仁”指的是人生的正路。我們每個人都走在人生路上,但有可能我們會走彎路,需要諍友的指點,與朋友在一起,相互扶持,以友輔仁,一起走上人生的正道。
(三)“益者三友”
【原典】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篇第十六》
【注釋】損:損害。諒:信實。便辟:pián pì,指內無真誠,卻慣于修飾外貌,裝腔作勢。善柔:當面恭維,背后誹謗。便佞,pián nìng,花言巧語。
【譯文】孔子說:“三種朋友有益,三種朋友有害。與正直的人為友、與誠信的人為友、與見多識廣的人為友,那是有益的;與裝腔作勢的人為友、與刻意討好的人為友、與巧言善辯的人為友,那是有害的。”
【解析】三種朋友有益。第一種是“友直”。“直”的意思是真誠而正直。朋友之間一定要真誠,不用多說客套話,也不用說假話。你有過失,朋友會告訴你;朋友有過失,你也要真誠坦白地告訴他,并好好引導他。有這樣的朋友,你的成長會更為迅速。第二種有益的朋友是“友諒”。“諒”本意是誠信。朋友講誠信就是好朋友。另外,“諒”也可以理解為體諒,朋友之間應該互相體諒。第三種有益的朋友是“友多聞”,見聞廣博的朋友,討論學問能幫助你獲取知識和智慧。
三種朋友有害。第一種是“便辟”,就是裝腔作勢;第二種損友是刻意討好,不夠真誠與正直。“善柔”,即善于柔媚、諂媚,阿諛逢承,巴結討好;第三種損友是巧言善辯,善于夸夸其談,并無真學問。
我們去分辨益友、損友的時候,一定要記住:先問自己,我自己屬于哪一種?是益友還是損友?想交到好朋友,就應該首先讓自己先成為益友,讓別人愿意與你交往。
(四)“重情重義”
【原典】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論語·鄉黨篇第十》
【譯文】朋友死亡,沒有負責收殮的人,孔子便說:“喪葬由我來料理。”
【解析】孔子看到朋友過世,沒人料理后事,孔子就說:我來負責喪葬。
我們看到一個有情有義、雪中送炭的孔子。他知道這時候幫朋友忙,不會有什么回報,但從道義上,他認為(五)“切切偲偲”
【原典】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論語·子路篇第十三》
【注釋】偲,sī。切切偲偲,互相責善的樣子。怡怡,和順的樣子。
【譯文】子路問道:“如何可算為士了?”孔子說:“須有切磋,既能互相批評,又能和睦共處,這樣可算為士了。朋友之間,互相切磋,互相指正。兄弟之間,和睦共處。”
應該伸手相助,他就主動承擔起來。有句老話“錦上添花天下有,雪中送炭世間無 ”。朋友相處,應該重情重義,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更顯珍貴。
第二部分 《道德經》學習主題:“自知之明”
【原典】“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注釋】知不知:注解家們一般對此句有兩種解釋。一說知道卻不自以為知道,一說知道自己有所不知。尚矣:“尚”通“上”。不知知: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病病:病,毛病、缺點。把病當作病。
【譯文】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解析】在自知之明的問題上,中國古代哲人們有非常相似的觀點。孔子有言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而在老子看來,真正領會“道”之精髓的圣人,不輕易下斷語,即使是對已知的事物,也不會妄自臆斷,而是把已知當作未知,這是虛心的求學態度。只有這個態度,才能使人不斷地探求真理。所以,老子認為,“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
有些人只看到事物的表層,便以為洞悉事物的真相,或者一知半解,自以為知,這在求知的態度上,欠缺真誠,屬于犯了虛妄的“病”。而有道的人由于他能自覺自省,不斷修身并加以改正,時時更新自己,能夠懇切的探尋,在不了解一件事情之前,不輕易斷言,在求知的過程中,能做到心智上的真誠。
蘇格拉底說“我知道我不知道”,立意亦是如此,人要有自知之明,并誠意的檢視自己,以求自我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