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索格》正是本書主人公的的名字,顧名思義本書講述了赫索格的人生,一位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知識分子,從成功到崩潰到迷惘,最后終于擺脫精神的束縛,坦然面對,回歸自然。
作者索爾?貝婁,美國著名猶太裔作家,197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被公認為美國當代文學的發言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從1938年到2005年的60年余間,他出版過11部長篇小說以及其他中短篇小說、散文集等等?!逗账鞲瘛肥撬谝徊繒充N書,同時也是他寫作生涯的一座里程碑。
美國的六十年代處于物質欲望凌駕于精神之上,知識分子可以選擇融入社會的現實中,感受物質帶來的一切享樂,或者選擇拋開世俗,獨自守護著“微薄”的精神境界。而貝婁選擇了后者,在黑暗的精神危機中獨行,他創作了一系列關于知識分子的小說,如《赫索格》、《洪堡的禮物》、《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等等,在這些作品中,充分展示著知識分子的生活困境以及內心的迷惘。本書中的赫索格是典型的知識分子之一,他的人生跌宕起伏,最后才回歸心靈的平靜。
作為大學教授的赫索格,本應該有平凡幸福的家庭,卻因為他的背板毀掉了第一次的婚姻,而他第二次婚姻的失敗讓他徹底崩潰,同時也把故事推向了最高潮,赫索格在無奈、焦慮、仇恨中痛苦地生活著,也因為愛情、親情、友情的陪伴釋放了內心,回歸自然。
在赫索格的人生中,三個女人不同時期的出現作為他的人生轉折。戴西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傳統的猶太婦女,肖夫教子,勤儉持家,婚后安穩的生活也使得赫索格專心學術,成為一名歷史學家??墒瞧降缢纳顓s使赫索格變得煩躁,加上社會物質的誘惑,他尋找著新的刺激,他背叛了戴西,拋棄了兒子,選擇了第二任妻子瑪德琳。離開戴西,拋棄家庭,也使得他從成功開始慢慢走向墮落,走向欲望?,數铝盏某霈F正是他成功走向崩潰的轉折點。在某種意義上說,赫索格在第二段婚姻中對瑪德琳關心少是造成瑪德琳背叛的原因之一,但瑪德琳本身也是一個追求名利的女人,她與本分的戴西不同,她在物質、金錢上榨干了赫索格,同時,她與赫索格最好朋友格斯貝奇的結合也把赫索格推向了黑暗的深淵,他的精神處在崩潰的邊緣,他一心想報仇,可是當他看到格斯貝奇溫柔地對待女兒洗澡時,他釋然了。雷蒙娜,一直陪伴他身邊的情人。離婚后的赫索格處在思想迷茫中,不能專心學術,生活沒有目標。他寫了一封又一封并未寄出的信,向不同的人來傾述他的苦悶、哀傷。雷蒙娜的愛情,正是他回歸自我,釋放內心,展望未來的關鍵人物之一。另外,友情與親情也是加速他擺脫困境,重新恢復自信的原因。朋友阿斯福弗特在他極度困難時幫助他,他的表哥威利在他發生事故時陪在他的身邊,他可愛的女兒瓊妮又喚醒了他麻木的心靈。他“活了”過來,他開始與人交流,關心別人。
從赫索格這個人物來說,是貝婁作品中的經典。在《洪堡的禮物》,30年代的洪堡加上60年代的西特林的綜合體其實就是赫索格,洪堡代表了赫索格的前期,而西特林的自我救贖之路又與赫索格的重生相似。赫索格與雷蒙娜在鄉下的田園生活,歸回自然,與《雨王亨德森》中的情節如出一轍,只是亨德森在大自然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諦,返回了現實,而赫索格選擇在大自然中重新站起來。
同樣身為猶太人的知識分子,讓我聯想到了埃利亞斯?卡內蒂的《迷惘》,主人公彼得?基恩與赫索格的經歷形似,婚姻失敗,被妻子榨干了一切,處在崩潰的邊緣,可是他們的結局卻不同,彼得?基恩最后選擇死亡,他走不出瘋癲的狀態,而赫索格卻坦然地面對生活,重新站起來。這也許是《赫索格》傳遞給我們后人的一種精神,在困境、恐懼、迷茫中,要善于坦然、關愛自己,同時關愛他人,積極面對、樂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