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運城國際我心即世界教室和同學一起讀《先知》,學生們最喜歡的一則是《孩子》。
于是一個懷中抱著孩子的婦人說,先知,請給我們談孩子。
他說: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憑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于你們。
?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中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地射了出去。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罷;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對于孩子們來說,問題轉換成了——那我們是誰的孩子?
“生命是獨一無二的,是生命為了自身而來。當我存在,我在背離一切誕生我、庇佑我的力量,放逐自己,形成獨特的我。這是我的使命。”
當孩子們前行時,跟在他們身后的是父母——曾經的孩子。
每一個生命都是射出去的箭,朝著未來。當他出生,他就注定要離父母越來越遠,不管父母是否愿意承認、接受。這本是生命的自然,那些試圖阻止這一趨勢的,都將趨向于使孩子和父母走向病態。
彎曲是痛苦的,放手是痛苦的,但離開弦是箭的使命——也是他的渴望。
真正懂這首詩,其實是在這首晨誦結束后。
那個周末的隨筆,班里28個孩子,一群十一二歲的孩子,無一例外,寫的都是《孩子》。
這是一群站在青春期門口的孩子。
讓我們來看一篇一個非常非常聽話乖巧的女生的隨筆吧——
在《先知》的課程中,讓我最記憶深刻的兩節是《孩子》和《婚姻》,他們的意思是:如果你愛他,就不要像鳥一樣把他們關進牢籠子里,而是讓他們自由地在藍藍的天空里翱翔,在潔白的云朵里游戲。
……
《孩子》其實和《婚姻》很相似,但不過也是有不同之處的。真正偉大的父母不是去替孩子走完這段路程,而是默默地看著孩子走完他該走的路。在你讓“我”學你想讓“我”學的東西時,“我”是你用肉做成的一個木偶。當你想讓“我”爬樹時,“我”卻想捉蝴蝶,這時的“我”靈魂是我的,肉身卻是你的。當你想替我走完這條路時,“我”是第二個沒有靈魂的你。
如果你真的愛“我”,就請把被關進牢籠里的青鳥給放了吧,它會保護好自己的,當他需要你時,他會回來的。
作為父母,你是否懂得孩子內心的渴望?
作為父母,你是否明白生命自身的使命?
作為父母,你是否敢于放手目送他遠走?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罷;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了那靜止的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