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看電視劇,只因對劇本和主演的高要求。
這幾天開始看黃磊和海清主演的《小別離》。過了看偶像劇的年紀,就比較愛看都市、家庭題材的劇,不過狗血的虐情劇堅決不看。
對黃磊,確實無論是現實中的神算子還是影視劇中的各種角色都挺喜歡,演的很真實。所以沖著他才看的,劇中也是一位對女兒呵護備至,對妻子謙讓寵愛的好男人。對其他演員均不喜不厭。
應該算是教育題材,對于到了當媽年紀卻沒有當媽經驗的我,似乎有些尷尬。
劇中的三個初中生小主角,各家有各家的問題,完全圍繞著升學的壓力和是否出國留學的選擇。
學習最差的小宇,母親去世,和父親有隔閡。家里有錢,再多的錢父親也愿意花,只要能把他送出國,只因:在國內只能上個職高,有何顏面繼承家里的事業?不如出去見見世面。
學習最好的琴琴,年級前十,公認為最優秀的孩子,清華北大沒問題。然家庭條件不好,母親卻希望竭盡全力送她出國讀高中,只因:孩子這么優秀,只配接受最好的教育;孩子也特別懂事,雖然想出國,考慮到經濟條件很體諒、孝順父母。
學習中不溜的朵朵,高不成低不就,每天被女強人媽媽逼著補習提高分數,然卻是個很有主見更有脾氣的小姑娘。青春期的叛逆遇上不斷下滑的成績,狀況百出,甚至患上了焦慮癥。當看到了可以出國的希望,頓時來了精神,不用催促也能自覺學習到深夜。
孩子的世界你不懂
原來孩子們都喜歡出國?我是很難想象那么小的年紀如何獨自在異國他鄉學習和生活。十四五歲的年紀,家人不舍和擔心,而他們自己卻很向往。
只因學校的應試教育和家長的嚴格管教讓他們失去了童年該有的快樂和自由。他們渴望輕松的學習氛圍和脫離管教的自由。
劇本高于生活,卻也源于實際生活的根基。競爭激烈的當下社會,現實也是如此。越來越多的孩子背負著巨大的壓力,學校的課程壓力,課外的各種補習班,以及各種興趣特長班。今天還看到某地的小學考慮到孩子睡眠不足,每到下課就全體趴倒補覺。特意將上課時間八點推遲半小時,也是難得。
孩子的辛苦,源于家長將自己身上的童年遺憾與希望完全轉嫁到孩子身上。以對孩子關愛之名,維護著對自己身上掉下一塊肉的所有權。如今的孩子,渴望西方式的自由,卻離不開中國式的照顧,也是難怪。
在父母眼里孩子永遠是小小年紀什么都不懂。即使是襁褓中的嬰兒也有他們自己的世界,無論是哭是笑還是嘴里的咿咿呀呀,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只是大人不懂而已。
小宇對他爸爸說:“以后你們別當著弟弟的面吵架了,這對他影響不好。雖然他那么小但是他能聽見。就像我小時候,你和媽媽吵架,我都知道。”聽到這話我確實被感動了,在家長眼中他只是十幾歲的孩子,而在自己的世界他早已強大。
曾經我們唱著:“我不想 我不想 不想長大,長大后世界就沒童話。”在從前的年代,十幾歲有吃有喝有玩沒壓力,當然不想長大,長大要工作要掙錢還有人情世故江湖險惡;
而他們稚嫩的肩膀上背負著過于承重的擔子,他們一定想快點長大,擺脫父母的期望和管教,盡管對社會這所學校一無所知,仍無所畏懼。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劇中朵朵的爺爺念了一首詩送給兒子兒媳:《論孩子》。我聽了大受啟發,特意查看了全文。這首詩的作者是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作家和畫家。1923年作者出版了散文詩集《先知》,這首詩為第四章。
冰心在讀到這本書時,其中蘊含了東方氣息的絕妙哲理和流麗的文字令她印象深刻。于是,在病榻之上將這本書翻譯成了中文。
偉大的作品,就在于穿越百年,經過時間的洗禮和雕琢,仍能夠指引和啟發現代人。
全文如下: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于你們。
題目雖為《論孩子》,卻是談為人父母之道,通俗易懂。
作為生命的延續,父母不該自私的認為給予了生命就能決定孩子的全部生活。子女和父母應是彼此平等、獨立的個體,而不是附屬關系。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父愛如山,母愛似海。父母總是毫不吝嗇的給予子女全部的愛與呵護。卻不能以愛之名,控制子女的思想和行為。無論長幼,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表達。孩子敬愛父母,父母尊重孩子。愛不占有,也不被占用。
父母教育孩子明辨是非,卻不能替孩子做選擇以及承擔責任。新聞上見過許多父母在孩子違法犯罪后隱瞞實情,愿為孩子頂罪,法律顯然是不認可的。這源于從小的溺愛和慣養放任了孩子,模糊了是非觀念和責任感。
電視上看到一個案例:16歲的姑娘輟學一年,渴望當網紅,沉迷于整容,以學業和自殺相逼母親,必須拿錢支持她整容。母親獨自一人撫養她長大,整日忙于工作,從小疏于教育才導致她深受了網絡的影響,滋生了不成熟的想法和行為,好在為時不晚。
如果孩子將來沒有過上大富大貴的日子父母沒什么責任,但孩子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卻是父母的失責。庇護總是一時的,長大成人終要獨立面對沒有父母的未來。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中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遙遠地射了出去。
“模仿”不太好理解,英文是“like”。我更偏向理解為“追隨”。比如說,上了年紀的父母也開始學習上網,用智能手機,只為離子女的生活近一點,可以聊天和視頻。
想到一位母親,為了把女兒留在身邊,在女兒考上外地大學后又哭又鬧逼著不讓去,只能留在當地工作;甚至和男朋友約會必須帶著媽媽一起。這種“追隨”,顯然太過自私,只會適得其反。
時代不同,不能再用“我們那個年代如何…如何…”來教育子女。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宿命、委屈、追求和奮斗,沒什么好比較和抱怨的。孩子永不會是父母的復制品。
父母是弓,孩子是射出的箭。家永遠是孩子溫暖的港灣,父母的養育給予了孩子走的更高更遠的巨大能量。
“那射者”該是誰呢?也許是這個時代的指引,也許是夢想的召喚。總之,讓孩子走自己的路吧。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當子女長大成人,有所作為,父母該是多么欣喜且驕傲。無論子女走多遠,回家的路一直都在,父母也會在遠方祈禱。弓與箭永遠是不可分割的一體。
淺薄解釋,有感而發。這首詩算是為人父母前上的一堂課。
紀伯倫作為東方的詩人,這一首充滿哲理和智慧的詩,確實具有東方特色。讓我們重新思考孩子和父母的關系,值得慢慢領悟。
我想,不管是怎樣的父母,孩子健康平安的長大,才是最大的心愿和成就。
-----END-----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