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困”的小孩

? ? ? ? 咨詢觀察:小學二年級男生,皮膚白晰,五官清秀,眼神清澈但躲閃,坦言對學習不感興趣,以“謊言”躲閃成績不如鄰居女同學的現實,說明這是一位智商正常,但親子教育不當的孩子。孩子正從默默忍受走向“消極”抵抗(要重復很多遍,直到感覺父母快要發火,才會響應父母的要求),可以預見,正面的激烈“親子戰爭”,在接下來的兩三年中,很可能會出現。

? ? ? 溯本逐源

? ? ? ? 媽媽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愛面子,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在孩子的時候沒有面子,她來自重男輕女和棍棒教育的原生家庭,父母肆無忌憚地否定孩子、攻擊孩子,孩子的尊嚴蕩然無存。于是,等長大了有力量有力氣了,就會過度地去捍衛自己的面子。二是無法管理情緒,這個的原因可能就是比較多了,⒈延續父母的教育模式;⒉遷怒,把對父母的憤怒遷移到孩子的身上;⒊前額葉區還沒有完善(“受困”的小孩2)。

? ? ? 爸爸偏于“柔弱”,同樣來自棍棒教育的家庭,對孩子的“痛苦”比較能夠共情,但是還是沒有真正“背叛”原生家庭,所以,多數以忍耐為主,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去引導孩子,最終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開始因為教育孩子的問題與媽媽產生沖突,親密關系有出現裂痕的隱憂(“受困”的小孩3)。

? ? ? 前景預瞻:假如不迅速調整,在不久的將來,這個家庭將分化成為2個陣營:情緒化表達的媽媽和“公主病”的妹妹(二胎的女兒極受媽媽寵溺,這很有可能是“補償性”的愛,同時,在哥哥的心中會與自己“不公平”的待遇形成鮮明的對比,進一步激發內心的沖突,因為對媽媽的憤怒,就用媽媽最在意的東西“學習”為武器攻擊媽媽);“護犢”情深的爸爸和“無法無天”的兒子,孩子會“聰明”地利用父母之間觀念不合來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暫時依附在爸爸的“保護”底下,抵御媽媽的攻擊,當他自己有足夠力量的時候,就會“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道”,為反對而反對,付出一輩子的代價證明媽媽的錯誤。

? ? ? 咨詢建議

? ? ? ⒈開始咨詢。親子教育是人的第三次發育,父母身上的卡點不僅會塑造孩子的人格,而且會代際傳承,就像這位孩子的父母并沒有從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成長起來,所以親子教育亂成一鍋粥。

? ? ? ⒉要統一理念。父母教育理念不合比棍棒教育的危害性更大,雖然棍棒教育會形成像“爸爸、媽媽”那樣的人格,但至少有一個以父母意志為意志的標準,父母教育理念不合就會有2套標準,孩子就會無所適從,也容易培養孩子說一套做一套,見風使舵,只關注自身利益,沒有公德也沒有私德的人格。

? ? ⒊學習新的教育方法。比如我昨天引導爸爸用“不對等三權制度”來決定孩子的事情:父母各占40%,孩子占20%,經過協商,明確目標、具體的操作要求和時間限制。到期后,及時進行反思,根據實際情況再做調整。

? ? ? ? ? ? 2021年1月27日星期三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