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佛陀和莊子遇見,一切苦難都有了答案……

編者按:

佛,是什么?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世尊拈花,迦葉微笑。

道,又是什么?莊子說,道在螻蟻,道在瓦礫,道在屎溺。道,無處不在。

禪語云:“內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人生于世,往往要經歷諸多坎坷,諸多失望,諸多不平,苦苦追尋而不得解脫。然而,這一切的源頭,說到底都是在于我們內心。

佛家與道家,本為不同教派,卻在撫慰人心、幫助人們尋求解脫方面有異曲同工之處。

它們教你把凡塵看淡,把苦難看開,把人生看透。紅塵萬丈,看透了,就了悟了,了悟了,就解脫了。

馮學成先生的《禪說莊子》系列(16冊),就是這樣一套書系,它以《莊子》為外衣,以禪意為內蘊,關照現實生活,用娓娓動人的講述方式,讓你放下對學術專業書的戒備心,真誠面對世界,真時面對自己的困惑,輕送閱讀,樂在其中,豁然開朗。

下面這段文字,選自《禪說莊子:逍遙游、德充符》,教我們看淡自身與他人的差異,明白人生的局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耐因緣,一味過分地要強是不可取的,一味地妄自菲薄更是作繭自縛。所有人,都應該在自己的因緣內行事。

? ? ? 文/馮學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能耐都在因緣內

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生命之中,實際上我們每天都處在“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如大年”的這么一個狀態中。有的人很能干,但他只是某個行業或者某個門道很能干,換一個行業,換一個門道,他就沒用了。

以前有一部美國片子《Cast Away》,譯名之一《荒島余生》,說的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航空郵政人員,有一次發生了空難,掉落在一個荒島上。只有他一個人,于是開始像原始人一樣的求生,此時他感覺到自己非常地無能。

以前的生活環境有洗衣機、空調、餐廳、罐頭,什么都有,一下子到了荒島上,要自耕自食,面對著自然,他一下就無能了,還不如一只猴子。獅子很厲害,到水里一下就沒用了。鯊魚很厲害,到了陸地上,它也就沒用了。

我們看到這些,就應該明白無論你有多大能耐,都是在一定因緣內的。蚯蚓這么可憐的小蟲,它卻可以在土里面,和土壤的環境融為一體,打成一片。

它的生命構造和智力就恰恰適合在土壤里生活。我們看自然環境里的生物無不與它的生活環境融為一體,離開了這個環境,它就無法生存。但換一個生物島它那個環境來生活,也未必能適應。


“小知不及大知”,當然這個“知”也可以作為指揮的智講。“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智是在一定的因緣范圍內講,大智也是在一定的因緣范圍內,在佛教里把這些統統稱為后得智。用莊子的話說,“知有所待而后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今天有人打電話來說,為什么不能預測地震。我說:“人永遠是人,不管是活佛也好,喇嘛也好,你打個卦也不可能預測那個地震。前兩年南亞的海嘯,誰能去預測,不可能預測。這也是“小知不及大知”、不可能把上帝的事情做了,人畢竟就是人嘛。你想超越這個,是不行的。

我反復地說,已知的是有限的,未知的是無限的,我們永遠都面對著一個未來,未來是偶然性起作用。過去的事情我們通過回憶、分析、綜合,認為是必然的,感覺過去的都是必然性的。但是面對未來的事情卻都是偶然性的,所以一定要把這個道理作為一個決定見來認識。

“小年不及大年”,你活一小時也好,活一萬歲也好,都不出生死兩個字,都在生死之種,都有一個完整的生死過程。

End

文章來源:究竟書坊(dongfangyinxiang01)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