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許多基督徒分享這部電影,看完后未免有些吃驚。劇情走向出乎意料,并且讓我有些茫然,我始終無法體貼出全劇的張力與矛盾,或者說我不愿相信此高潮即高潮,此主旨即主旨,此情即此情。
我認真地又看了一遍,不想辜負盛名,并且快速地瀏覽了原著。誠然,這一位位神父的糾結(jié)、痛苦與茫然的虛空中透著最后一絲信仰的疲倦,令我唏噓,也令我莫名。比起先前基督徒圈內(nèi)撕得天翻地覆的鋼鋸嶺,我想很少有人會反對這部著作是一頭扎進了道德主義的泥沼。惟其如此,才在唏噓之余感到莫名;好像費了偌大的力氣構(gòu)架起一個彌天信仰張力,卻僅僅與福音打了一個擦邊球。并不是說這樣的糾結(jié)不糾結(jié),也不是說這全然是基督信仰范疇以外的張力;而是覺著,如果作者真的了解福音,本可以把信仰內(nèi)的張力刻畫地更真實,真正撕扯到基督徒的痛點。神父失真的神學認知與所謂的“信仰升華”,恐怕讓不信的人愈發(fā)誤會,又讓基督徒找不到嘆息的落腳點。
在先前認識過一些基督徒,面對問題通常不喜直接回答,而是問一句“如果是耶穌基督,他會怎么做?”隨后引經(jīng)自證,并且鼓勵我們凡事也要這么做。后常聽對WWJD (What would Jesus do)的批判——上世紀美國曾如火如荼流行的宗教運動;不管原初的意思是怎樣,這樣的運動最后難免落入道德主義的陷阱,好像那些背教神父的邏輯——是的,如果基督在這里,基督也會背教的!因為基督知道你的軟弱,他就是為了承擔你的軟弱而來,他為了你而承擔羞辱,拯救世人;那么,效法他吧,既然基督愛世人,你也當如此愛他們;基督為了愛他們犧牲自己,你也為了愛他們犧牲基督。羞辱基督來證明對基督的愛,因為羞辱基督可以換來基督所愛的信徒的生命——效法這樣的愛和犧牲吧,這是“前所未有的愛德”。堅守信仰與神的榮耀是自私的,為了成就基督拯救世人而受的羞辱,并履行效法基督的“信仰核心”,背教成了神父訴說上帝的宣告。信仰的核心從福音轉(zhuǎn)向了效法基督,神父們究竟是落入了徹底的倦怠——不愿思考這是否是自己曾痛斥的軟弱借口,抑或是疲累不堪卻夾帶最后一點欣慰,認為自己用背教的余生成就了信仰真正的價值?
舍身取義,有義可取否?這到底在說基督教,還是在說大話西游呢?
當初為何要踏足這片土地?為了失喪的靈魂,為了基督的榮耀,為了恩師的清白,為了羅馬教會的聲譽,為了自己全部的信仰——整個生命,即使顛沛流離東躲西藏,即使與虱子為伴以野菜為生,也不愿離開那些發(fā)芽的種子——最后那些可憐的信徒們,因為,他們是最后的神父;他們離開了,誰為他們施洗,聽他們告解,宣講教義呢?現(xiàn)在,較之他們的前半生,生活已然荒誕得無從辨認——接手日本死刑犯名字并遺孀,定期飛快堅定地書寫背教宣言,踐踏圣像,著書揭露基督教謬誤虛假,檢驗夾帶私藏的宗教物品,承認說這片沼澤之地并不適合西方漂洋過海來的“丑婦”。神父無法面對信徒們“為了自己”死,更無法忍受上帝的“沉默”。相反,在他們無論如何求助也得不到上帝回音的情況下,卻以背教的方式得到了上帝的應(yīng)許。基督說,他來就是承擔世人的軟弱的;羞辱他,拯救那些信徒吧。聽了基督這樣的話,神父踏上圣像,落入了一發(fā)不可收拾的“成全信仰”之中;并且在這之中,與“上帝”有了如此的對話:
—— ' Lord, I fought against your silence.'
—— ' I suffered besides you. I was never silent.'
—— ' I know. But even if God had been silent, my own life... to this very day... everything I do.... everything I've done... speaks of Him. It was in the silence I heard Your voice.'
劇情走入了這樣讓人無力唏噓的唏噓中。
但我并不愿意輕而易舉地說,依著正統(tǒng)教義,當如何面對逼迫、死亡、殉道;也不愿輕描淡寫地以全劇壓根誤解信仰與福音本意帶過。誠然,基督犧牲并救贖罪人的有效性在于他全然的人性與神性,因他人子的身份與無罪的屬性;所有人的得救在乎他圣潔的庇護之下,在他為我們所買贖的公義之下。我們所要履行的信仰全部便是歸回基督,得著基督,在他的義中得到永恒的安息。誰不是罪人呢,誰效法基督能換來救贖嗎?我,神父,平信徒,誰為誰的犧牲能使人得救嗎?我愛人,豈是在羞辱神之后呢?福音的核心,不就是要擊碎一切人的自救與救贖的功效嗎?我們不是因著知道基督的故事,從而被感染,要效法基督,效法他勝過試探,勝過罪惡——而是基督已經(jīng)為我們勝過這一切,我們所要做的是得著基督。因而,縱然這故事的收梢令人嘆息,也不過如一個面目慘淡蒼白的老人無力地嘆出最后一口氣,正應(yīng)如此去了,歸于無有。這終究,有點像個自作多情的信仰掙扎。
然而,上帝的沉默卻又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神父的崩潰固然有福音認識的偏差,也來自肉體精神雙重逼迫的拉鋸戰(zhàn),來自一手塑造自己信仰體系的恩師的變節(jié),更是在漫長苦痛的禱告與等候中,上帝的沉默——甚至?缺席。信徒求死無門的鮮血,詩人的呼喚,先知的眼淚,上帝真的默然不語嗎?我憑著信心堅信這一切是出于祂——因而我便能默然不語嗎?隱秘的旨意,隱藏的榮耀,與自己塵土般的身份,即便知道自己妄想與全能者對話則頃刻間便被消滅,即便知道自己卑賤只得用手捂口....仍然是不甘心,仍要呼求,仍試圖向全能者問:這一切若是出于你,又為什么?苦難本身或者毫無意義,上帝卻將基督啟示給我們,又賜給我們。那母腹中便帶著的罪,墮落之地日光之下,所有人所遭遇一樣的禍患,凡事所顯明的虛空,都在基督里尋找答案。最苦最痛的,神已經(jīng)親自承擔了;他已經(jīng)擊碎了自己,將生命賜給我們。即便在這毫無意義的虛空之中,在痛苦的寂靜之中,我們早已看到基督先為我們死了。因而,苦難是有盡頭的,困惑是有盡頭的;等待也不再是疲乏無力的。
電影仍有許多可談之處,不能一一道出。其中每每出現(xiàn)逼迫者狡猾的言語,都能感到一絲絲涼意——比起神父之于信仰核心,他們倒是更能精準地抓住基督徒軟弱崩潰的要害。一層一層,慢慢剝開,如同蛇在伊甸園里的謊言。只要一點點,就夠了,足夠引發(fā)蝴蝶效應(yīng)。
唯愿人在神的沉默中忍耐等候,因為我們已經(jīng)聽到他為我們從死里復(fù)活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