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高年級以后,為了提升學生搜集資料、整合知識的能力,就會時不時的根據課程的需要,布置查找相關資料的作業,這是學生最喜歡的家庭作業形式之一,學生的參與度很高,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這項作業,或抄寫在書本上,或打印在紙上,每當需要交流時,課堂氣氛也很活躍,發言異常積極,只要完成這項作業的孩子,手舉得都是高高的。但結果往往讓人大失所望,80%的孩子站起來,都是拿著打印和抄在書上的內容照本宣科,讀的結結巴巴。同樣的現象在“新聞直通車”這項特色課程表現的也很明顯,學生做PPT的熱情很高,對于新聞的熟悉程度,則為0.
我很困惑,為什么學生都喜歡這項作業,卻不認真對待,敷衍了事呢?
思考良久,我想之所以查找資料這項作業受歡迎,原因之一不是因為學生喜歡這項作業,而是到了高年級平時家長管理的嚴格,現在終于有了一個可以光明正大玩手機,打電腦的借口,當受到質疑時,還能美名其曰、振振有詞的辯解“這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只要爸爸媽媽不在身邊看著,就可以放松片刻,偷偷地游覽一下網頁,玩一會游戲,聊聊天順便吐槽一下同學。至于作業,對于強大的“度娘”那是分分鐘搞定的事,隨便掃一眼,只要符合要求,打印出來或者抄在書上就完成任務,萬事大吉了。
原因之二在于學生從心里上不重視這項作業,不把這項作業作為能豐富自己,提升認知的途徑,只是作為一名知識的搬運工,從互聯網上搬運到書上,打印到紙上,就OK。
怎樣突破這種現狀呢?
我覺得源頭還是在老師,老師作為這項作業的發布者,要求不甚明確,只告訴學生查找哪些資料還不夠,應該要求學生對自己查找到的資料進行再加工,熟悉自己所查找的資料,并能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上能脫離講稿來交流,提倡精益求精式的學習態度,杜絕照本宣科式的宣讀。
其實看似困惑,只要老師的要求明確些,結果就會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