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的《江城子》里面有一句,“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
讀來就覺豪放酣暢,一手牽著獵犬的繩子,一手擎著蒼鷹,身騎駿馬,領著浩浩蕩蕩的人群出獵,這樣的場景,琴叔必然要找機會去大草原上領略一番的(當然現在估計也只有去草原才能領略了)。
這個目標還有點遠,但是我們可以先聊聊,怎么實現這個“左牽黃,右擎蒼”。
獵犬這個先不多說,現在馴化好的犬類已經有很多了。我們就說說,怎么來“擎蒼”。
之前看過一部紀錄片,叫《哈薩克的神鷹》,拍攝了典型的哈薩克人熬鷹的過程。
熬鷹這個詞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老北京那些玩家有喜歡玩核桃的、玩玉石的、玩扇子的,還有一些,喜歡玩鳥。鳥里面最最有男兒氣概的,莫過于雄鷹了。這熬鷹也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活。
在哈薩克的傳統里面,金雕是天神的使者,金雕的眼睛唯一能直視太陽而不被灼傷的,可以噬人魂魄。草原上的獵物,大多跑得飛快,哈薩克人打獵,除了武器和駿馬以外,主要靠兩個得力干將,一個是獵犬,一個是雄鷹。
雄鷹是天空的霸主,桀驁難馴,視力極佳,在天空中翱翔時,遠遠就能發現獵物。然而他們有一個弱點,一旦被蒙上眼睛,就不敢輕舉妄動。草原上剛剛進入成年期的野生金雕,正是食物匱乏的時候,哈薩克人利用網和套,制作假的金雕的獵物,等目標自投羅網。捕獲到金雕以后,立馬用熟牛皮做的眼罩蒙上它的眼睛,帶到熬鷹的房間里。將金雕放在中間重重纏繞成紡錘狀繩子上,繩子兩端綁在支架上,熬鷹人開始寸步不離的熬鷹了,不斷地敲打支架,不讓金雕睡眠,也不給進食。
熬鷹是金雕與人之間沒有硝煙的較量。優秀的雄鷹,往往要熬上幾天幾夜,這段時間里面,熬鷹人也得陪著金雕不睡。直到任何一方堅持不住,要么人堅持不下去,馴化不了金雕,要么金雕終于堅持不下去,掉下麻繩。
金雕抵抗不了睡眠的欲望掉下麻繩的時候,熬鷹才算成功了一小半,熬鷹人迅速的用自己的衣服包住金雕,讓它熟悉主人的氣味,好好的睡上一覺,這時候,熬鷹人要去為金雕準備食物了。
食物不能是蓄養的牲畜的肉,防止金雕捕食家養的牲畜,最好是兔子肉等以后的獵物的肉,切成細條,讓經過了熬鷹的損耗的金雕方便進食。
同時還要為金雕準備眼罩和支架。眼罩是為了讓金雕不要在遇到獵物之前亂跑,支架是為了在長途捕獵中讓金雕休息節省體力。
熬鷹結束,金雕雖然暫時被馴服,卻不是合格的捕獵助手,還需要一番訓練。
哈薩克的獵手騎馬帶著自己餓著的雄鷹,到草原上訓練他們捕獵,一般是用繩子綁著的活兔之類。兔子、狼、雉鷄、松鼠、雁鴉,都可以是它們的獵物。有說法叫“不見兔子不撒鷹”、“ 飽鷹不捕獵”,就是為了讓獵鷹按著主人的要求來。
哈薩克人把金鷹當成自己的家人,剛剛捕獲金鷹,帶它進入家門的時候要給它綁上貓頭鷹的羽毛,代表著歡迎它成為家庭的一員,熬鷹的房子,一旦住進了金鷹,門外就要綁上白色布條,以示吉祥。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哈薩克去學習訓鷹,去大草原養藏獒,才不枉我漢子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