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個終身學習的信仰者,當你打開一本書,期待享食一頓知識盛宴。果不其然,書中觀點讓你腦洞大開,自認為自己的大腦系統又得到了一次升級,于是滿歡欣喜的去開始讀下一本書。一本接一本的讀,不斷的滿足大腦對新知識的好奇、求索欲望,由此還出現了所謂的知識焦慮感。可是,某一天當你打算好好寫一篇文章時,卻感覺大腦的知識存量依然不夠用。你感嘆書到用時方恨少,于是拼命的再去學習。最后依然無法寫出一篇自己滿意的文章,或者無法持續的產出。你認為自己還是學習不夠,繼續拼命的學習,結果卻依然失望。
這種情況只會更加加重你的知識焦慮感。你應該把書放下,出去走走,換一下思維,想一想你的學習模式是否存在了問題。
你應該輸出式的學習,而不是學習式的輸出
大部分人,在從小學到大學的學習過程中,被動接受了一種填鴨式的學習模式。并認為這種模式才是標準的,高效的。當離開校園進入社會大學,面對浩瀚的知識海洋,殊不知這種傳統的學習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式下的學習需求。因為學習,早已從滿足教育系統設定的教學要求,過渡到為了滿足自我價值的提升為目的。
學習的本質,在于求知,服務于轉化知識到創造知識。如果只是注重求知,那么就不會認識到輸出的重要性。學習輸入和輸出模式如同某項生物功能,用進廢退。在常規的輸入型學習模式中,反復訓練的只是輸入功能,自然輸出能力欠缺。
轉換新的學習的模式,就是要以應用輸出為目的的學習模式,不斷訓練我們知識輸出的能力。存量知識一定是有限的,為了滿足持續的知識輸出需要,必然被迫要求持續的學習。但這個學習過程,是有方向性的,為你預選的知識輸出服務的。比如說你會對一些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有一些更好的理解,或者是你希望在這個點上有一些不一樣的解讀。那么為了找到一個讓你滿意的回答或者解讀,就需要主動去獲得和查閱一些有用的資源。這種資源,包括人物訪談、講座、書本或者朋友間的閑聊。這個學習的過程,它不再是一種被動的學習,而是主動的把你這些學習的資源轉化成一種可以供輸出的一個過程,一種再創作的過程。哪怕你只是想去看一本書,重點不在于你如何辛苦努力的啃完這本書,學到了這本書所帶給你的一些想法,而是需要你首先清晰的明白你需要輸出什么,而再去找到并努力啃完這本書。
輸出式學習模式
拿讀書為例,復原一下這種輸出式學習過程。當你拿到一本書,首先第一步是簡單的去了解這本書,從扉頁、目錄到致謝,十幾分鐘時間就把這本書都翻一遍,大概的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思考的脈絡和框架。然后你需要合上書,開始啟動輸出式學習的思考過程。你首先需要提出一個問題,想想這個問題如何能夠轉化成為你的一個可輸出的成果。比如一篇立意新穎的讀后感,一篇可以寫成知識普及性質的文章,或者只是拋出一個來啟發更多人去思考的信息點。抱著這樣一種資源提供方的輸出者心態,你再去精讀這本書。精讀的過程將更有針對性,這個學習的過程也將更加高效。
從讀書的例子向知識學習領域推及開來看,這種學習模式即為一種輸出型為主導的認知過程。勤加練習,你會發現這將使得你的學習脈絡更加清晰,更富有成果性,也能更加能夠有效的記錄你的學習歷程。
--end--
作者簡介:曹濤,產品經理。關注互聯網+文化、教育和人工智能領域。微信公眾號:曹濤CT,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