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勒龐的《烏合之眾》,讀到下面這句話的時候,讓我想起了前幾天坐火車回來的時候坐我身邊的一個阿姨。
這句話是:世界上的一切偉人,一切宗教和帝國的建立者,一切信仰的使徒和杰出的政治家,甚至再說得平庸一點,一伙人里的小頭目,都是不自覺的心理學家,他們對于群體有著出自本能但往往十分可靠的了解。
這個阿姨是本來在一家大型幼兒園當院長,做了好多年后自己出來開了家幼兒園,辭職之前一直都被老板萬般挽留,后面老板還時不時來問她要不要回來當園長,他說一直找不到比她合適的。這看得出她能力很突出。
坐我和阿姨對面的是一個溫文儒雅的中年男士,后來聊天時知道,他是一個開了幾家連鎖超市的老板。
那個阿姨和他聊天的時候聊到了店員管理與店鋪盈利關系,那個老板說他的超市是專門雇了人當店長,然后店長管理店里的幾個員工,實行月薪制。阿姨問為什么不實行績效工資,按銷售的利潤來衡量工資?老板說績效考核他們當初有想過,可是因為麻煩后面放棄了。阿姨再問,那你們店里的盈利你覺得怎么樣,他說一般般吧。
然后,阿姨就說:不實行績效工資而是給了一份固定工資的嗎,員工的積極性是很難調動的。因為,首先店鋪經營的好壞跟他的工資高低沒有直接關系,無論今天銷售情況好還是不好,他的工資都不會變化,那么他哪來的激情去積極工作;其次,人容易受旁邊的人影響,這個員工不努力工作,肯定會影響到別的原本積極工作的員工,表現好與不好待遇都沒有區別,那他會想他又何必多費力去工作呢,還不如那個在旁邊偷懶呢;還有一個是員工不積極的工作態度最后肯定會影響他們對顧客的服務態度,影響店面的形象,給顧客帶來不好的體驗。
她舉了個她親身經歷的例子來論證,她說有一次她去一個小超市買一樣東西,她找了找看不到,就問附近的一個店員店里有沒有那樣東西賣,那個店員就大概舉了一個方向,說:“在那邊那個架子,你過去找一下吧”,她就過去找了,找不到,然后她再問另一個店員,另一個店員說這個不是她負責的區域,她也不太清楚,最后她問那個店員說:“你們老板在哪呀?”,那個店員指了收銀臺那里,她走過去再問一次那個老板店里有沒有那樣東西賣,那個老板說有還親自過去拿出來給她。最后她結賬的時候對老板說:“你們店的員工工作積極性不夠啊”!
阿姨說以后她寧愿走遠一點去一家服務到位一點的商店也不愿再去這家店了。
那個老板最后有些被阿姨的話打動了,他說回去考慮考慮,制定什么樣的績效工資考核制度比較合適。
我覺得這個阿姨對人的心理是有著一些本能的卻可靠的了解的,她對幼兒園的管理有著出色的表現也可以說明這一點。
其實管理工作的很多地方是相通的,不是工作崗位、職責的相通性,而是對人的心理的掌握以及對人性的一些解讀相通性。雖然她是幼兒園園長,但她照樣對商店人員的管理核心有著比較到位的解讀。
原來,阿姨是一個潛在的心理學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