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福德 撰稿
對于屈原我們大多數人可能知道的并不多,這源于歷史學家們給我們記述的資料本來就少。現在所能見到的就是他的一些文章與司馬遷在《史記》相關篇章中的記述。
屈原也叫屈平,是戰國中期楚國的貴族。屈原生活在一個豐富多彩、驚心動魄、縱橫捭闔的時代,如果對戰國中期的歷史稍有些了解,就知道我所用的這幾個詞是所言不虛的。這是一個迷人又令人贊嘆的時代,戰國七雄的力量正發生著此消彼長的變化。
屈原出生(約前340年)的第二年,楚威王熊商即位,這是一個有理想、有作為的君主,他的夢想是重振他的祖先楚莊王在春秋時的霸業與雄風。在楚威王七年,楚國滅掉了春秋五霸之一勾踐所建立的曾經輝煌的越國,楚人感到無比的榮耀,從楚莊王以來三百年的時間里,這是楚國在開疆拓土中所取得的最大戰果。
這時的楚國似乎可以說是七雄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當威王正雄心勃勃地想建立更大的功業時,似乎天不遂人愿,在位十一載的他就赍志而歿。
威王卒,子懷王熊槐立,是個奇葩的君主,每次讀到《史記》有關懷王的軼事時,我都要懷疑一下,這個人的智商是不是有問題。
屈原的一生主要就是與懷王相伴始終的。他擔任懷王左徒,左徒的職責可能類似于諫官,給君主提意見或出主意等。不過又與后世的諫官有所不同,在楚國擔任左徒的人都是楚之貴族,甚至有可能由左徒得到更大的升遷。所以司馬遷說屈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這時的屈原深得楚懷王的信任,懷王交給屈原一個重要任務——“造為憲令”,這四個字如果直譯出來就是制定法令,但如果聯系之前不久的商鞅在秦國的變法,這個工作也許不是簡單地修改或是制定一項法令那么簡單,這很可能是一次變法活動,所以姜亮夫說:“懷王為人貪佞而非庸妄,其人頗有興復楚國之志,則更張國憲以應政勢,蓋亦必有之圖。”
如果這次變法成功,也許楚懷王和楚國的命運都會按另一個軌跡發展,但歷史不容假設。正當屈原信心滿滿地從事著這個事關楚國命運的工作時,意外發生了,“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原不與”。這個上官大夫是與屈原爵位相同的一個人,他非常嫉妒屈原,所以這次看到了屈原的草稿就想據為已有,但也有人認為這么理解可能有失偏頗,因為懷王已經把起草憲令的工作交給屈原了,也許上官大夫只是向屈原提出要參與此事,但屈原并沒有同意。
但更深入地探究似乎應是這樣,如果屈原真的要對楚國的政治制度進行一次根本的變革,那么這次變革必然觸動一些人的利益,上官大夫也許就是被觸動利益的代表,他就是要破壞屈原的變法。
所以見屈原不與,他就去懷王那兒說屈原的壞話:“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夸耀)其(自己)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當懷王聽到了上官大夫的讒言后,就“怒而疏屈平”。
屈原為懷王的聽信讒言而痛苦萬分,在極度憂愁之下,他寫下了中國詩歌史上最長也是最優秀的一首抒情詩——《離騷》,“離騷”即遭受痛苦或憂愁的意思。司馬遷給《離騷》以極高的評價:“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又說屈原的思想氣節,“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原被絀離開懷王后,一個對于懷王和楚國來說惡魔般的人來到了懷王身邊,這個人就是秦國的張儀,他來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破壞楚國與齊國的聯盟。
秦國這時想要攻打齊國,擔心與齊國結盟的楚國出兵幫助齊國,秦惠王為此很煩惱。于是秦惠王就假意免去了張儀的相位,讓張儀帶著豐厚的禮物來到楚國,他見到楚懷王就直言不諱地說:我們秦國最不喜歡的國家就是齊國,但是你們楚國卻偏偏和齊國結盟。如果楚國和齊國斷交,秦國愿意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獻給楚國。這樣可以有三個好處,削弱了齊國,有恩于秦國,又得到了商於之地。
懷王大悅,每天和張儀飲酒并到處宣揚說,我又得到了商於之地。大臣們也都來慶賀,但陳軫卻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現在沒有得到商於之地卻先和齊國斷交,容易雞飛蛋打,人財兩空。他給楚懷王提個建議,應該是先去把商於之地拿到手再和齊國斷交。
陳軫的這個建議并不能說有高明,這只是一個常識問題,但楚懷王就是不聽,他派人先去和齊國斷交,然后派人隨張儀到秦國受地。張儀對使者說:“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懷王大怒,在公元前312年大舉興師伐秦,結果在丹陽被秦擊敗,死傷八萬人,主帥屈匄俘。懷王為了復仇,又調發國中兵在藍田與秦兵作戰。魏國聞之,來偷襲楚國。懷王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就把藍田的軍隊撤回。
而齊國因對楚懷王的怨恨而不救楚國。這時楚懷王想緩和與齊國的關系,重建盟好,但之前懷王的昏聵已讓齊國惱怒,而要修復與齊國的關系一定要派一個非常有外交才干的人去齊國,這時楚懷王就想到了屈原。
史書上沒有記載屈原此次去齊國的具體成果,可以推測的是他這次出訪很成功,以致他還沒有從齊國返回楚國,張儀就又來到了楚國。張儀到了楚國后,用厚禮賄賂楚懷王的寵姬鄭袖與寵臣靳尚,楚懷王又一次聽信了張儀的鬼話,與秦國重修舊好。
當屈原從齊國回來后,勸諫懷王說:“何不殺張儀?”懷王也很后悔,派人追殺張儀,但張儀這時已經離開了楚國。
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十二年(公元前299年)過去了,這一天楚懷王收到了秦惠王兒子秦昭王的一封信,信上表達了對楚國與齊國結盟的不滿,并且表示要把秦國的美女嫁給懷王,在信的結尾,秦昭王表示希望能與楚懷王在武關會唔。楚懷王對是否應去武關與秦昭王會唔很是猶豫,“欲往,恐見欺;無往,恐秦怒”。屈原預見了懷王的糊涂,他聽到消息后,馬上去勸諫懷王說:秦國是一個虎狼一樣的國家,一向不講信用,還是不要去。楚國另一個大臣昭雎也勸懷王不要去。
但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懷王說,不要斷了秦國的歡心,還是去吧。懷王聽了子蘭的話就去了武關,到達后就被秦國扣留,并把他強行帶到了咸陽。秦昭王在章臺以接見臣子之禮接見楚懷王,這讓懷王非常生氣,并且也后悔沒聽取屈原與昭雎的意見。
在這最后關頭,楚懷王卻干了一件非常有骨氣的事,就是斷然拒絕了秦國要挾楚國割讓土地以換自己回國的條件,最后懷王客死在秦國。如果沒有這個事,估計楚懷王會永遠被楚國人民怨恨,正因為這件事,懷王受到楚國人的尊敬,直到一百多年后,天下諸侯反秦時,項梁還以楚懷王為號召。
懷王被秦國扣留后,楚人就立了其長子熊橫為王,是為頃襄王。頃襄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相當于相國),這對兄弟基本是遺傳了懷王的糊涂基因。張正明說頃襄王道:“他是一位典型的庸主,他的存在就是他的作為,一切政務由大臣裁決。”子蘭是勸懷王入秦的罪魁禍首,楚國人非常怨恨子蘭,加上楚國朝政在這對昏兄聵弟的領導下江河日下,屈原對此很是憂心并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子蘭聽到屈原的話后大怒,并指使上官大夫到頃襄王那里說屈原的壞話, “頃襄王怒而遷之”。因《史記》中記述不清的原因,后人對這句話有兩種理解:第一種是頃襄王把屈原流放到了汨羅江一帶。第二種理解是在懷王時,屈原就曾被流放,這次是比前一次流放得更遠了。
屈原在流放的江畔邊走邊吟誦著詩歌,身體削瘦,神情憔悴。有一個漁父看到屈原的樣子,吃了一驚說:你不是三閭大夫屈原嗎,怎么到了這種地步。
屈原遂回了一句經典話語:“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因此而被流放。
這個漁父也許是個世外高人,他接著勸屈原說:一個有才能的人,不應死守教條而能夠與世人一樣。全世界的人都污濁不堪,你為什么不隨波逐流呢?眾人都沉醉不醒,你為什么不與他們同流合污呢?為什么身懷才能而被流放呢?
屈原回答道:“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意思是洗完頭和洗完澡的人一定要換上干凈的衣帽或是彈去衣帽上的塵土。誰愿意以自己的清白之軀去接受外界的污泥濁水呢?我寧愿投江葬于魚腹之中,也不能讓自己的美好品格受到世俗的玷污。
于是他就寫了一篇《懷沙》之賦,寫完這篇文章后就懷抱石頭自沉汨羅以死。
傳說屈原是在農歷五月五日這天投汨羅以死,楚人哀之,每年這天就用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武帝時長沙有一個叫區回的人在某天忽見一人,自稱屈原。屈原對區回說:你經常祭祀我,這很好,但是每年祭祀我的東西,都被蛟龍所奪,以后再祭祀時,可以用練樹塞住竹筒,并在上面用五色絲綁住,這些是蛟龍所畏懼的。區回就照辦了,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帶五色絲及練葉,皆汨羅之遺風。
這個傳說是粽子來源最流行的說法,即是屈原自沉汨羅后,楚人為了怕他饑餓而投粽子入汨羅,并以此來表示對他的懷念。
但我更相信另一個傳說,這個傳說認為屈原不是自沉汨羅而死,他是被子蘭及上官大夫等人裝入袋子投入江中害死的,一些知道真相的楚人不敢明說,就用練葉包住米再扎以五色絲來象征屈原被害之事,米象征屈原,練葉則是象征裝屈原的袋子,為了怕屈原生還,還在袋子上捆扎了繩子。至于賽龍舟的來歷,則是由當時知道真相的人劃著船只趕去營救屈原演變而來。
我們今天來品味粽子,除了要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外,我覺得我們更要仔細體味他在生命的盡頭與漁父的這段對話,也許我們這些小民生活在這個世上為了生活,為了家人要做很多身不由已之事,但我們應給自己留有一個底線,無論別人與世事如何,我們都要有自己的人格與準則,他人的人格卑下不是我們自甘墮落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