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名平,楚國人,是楚國的王族,擔任楚懷王的左徒。他知識淵博記憶力很強,善于治理國家,熟悉外交辭令。對內經常和楚懷王一起謀劃國家大事,發號施令。對外可以很好的應對賓客,應付諸侯,楚懷王十分信任屈原。
上官大夫和屈原的官位相等,想和屈原爭奪楚懷王的寵信,因此嫉妒屈原的才能。這個時候,楚懷王讓屈原修訂法令,上官大夫見到了就想來搶奪,屈原還沒有修改好,因此堅決不交給他。上官大夫于是就在楚懷王面前進讒言,說大王要屈原修改法令,所有的人都是知道這件事,每完成一條法令的修訂頒布之后,屈原就會跟大家夸贊說,這是我修改的法令,除了我屈原之外,沒有人有能力做件事情。楚懷王聽了之后認為屈原持才傲物,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因此就開始疏遠屈原。
屈原痛心楚王不能聽信忠言,被奸邪之徒的諂媚之言所蒙蔽,不能明辨是非,讓邪惡的小人誣陷正直的君子,讓端正方直的君子不能為朝廷所接納,因此十分憂愁,就寫下了《離騷》。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因此人在遇到困難及其勞苦疲倦的時候,都會叫天,這里才有了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說法。人在憂傷和痛苦的時候,都會想到父母,呼喚自己的父母,這是人之本性,也是人之常情。屈原為人正直,竭盡自己的能力來輔助自己的君主,但是卻因忠言義行而被奸邪之人離間于君主,可以說遇到了人生極大的困境。誠信卻被懷疑,忠誠卻被誹謗,怎么可能沒有怨恨呢?因此屈原所做的《離騷》,就是由于自己心里有怨恨無法發泄,才有了這部傳世的經典。
屈原被罷免遠離楚懷王之后,秦國準備進攻齊國,但是此時齊國和楚國已經和親,互為唇齒,這讓秦惠文王十分擔心。這個時候他安排張儀假意背叛秦國,帶上重金去投靠楚國,張儀先用重金賄賂楚懷王身邊的饞臣,而后對楚懷王說秦國十分憎恨齊國,但現在齊國和楚國是姻親之國,因此,秦國不敢出兵,如果楚國能夠和齊國絕交,那么秦國就愿意把商于之地的六百里范圍的地方獻給楚國。楚懷王貪圖秦國的土地,于是便和齊國絕交,并安排楚國使者進入秦國,接受這些土地,張儀詭辯道,我當時與楚王的是六里而不是六百里!楚國使者聽后十分憤怒,回到楚國把這件事告訴了楚懷王,楚懷王知道自己被秦國欺騙了,于是出動軍隊去攻打秦國,而秦國也發起反擊。楚軍被秦軍在丹,淅之地打敗,損失了八萬人,將領屈匄也被秦國俘虜了,然后秦國奪取了楚國的漢中之地。楚懷王于是出動全國的兵力和秦國決戰,在藍田雙方展開了激戰。魏國在這個時候趁火打劫,也發兵進攻楚國,楚國的軍隊沒有辦法,只好返回楚國,秦國軍隊隨后追擊,楚軍又被打的大敗。這個時候齊國因為楚國和自己絕交,因此一直嫉恨楚國,因此沒有發兵救援楚國,因此楚國陷入了空前的困境。
第二年,秦國割讓漢中之地和楚國議和。楚懷王說我不需要漢中的土地,只要得到張儀我就心滿意足了。張儀欺楚無人,再次攜帶重金入楚,利用自己的詭辯之術獲得了楚懷王的信任,結果張儀平安無事的從楚國離開了。這個時候屈原剛剛出使齊國回來,他向楚懷王建議道“張儀屢次欺楚,為什么不殺了他以樹立楚國的威信呢!”楚懷王趕緊安排人追趕,但這個時候張儀已經走遠了。后來諸侯聯合起來進攻楚國,大敗楚軍并殺死了楚國的大將唐眜。
后來秦昭襄王和楚國立有婚約,邀請楚懷王相會。楚懷王不疑有詐,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之國,從來就不講究什么信義,不可以輕信,您親自前往風險太大了,為了您的安全,不如不去的好。但是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極力勸說,說不能不去,如果不去的話會讓秦楚交惡,影響楚國的形象。于是楚懷王就前往秦國,剛進入武關,秦國的伏兵就斷絕了楚懷王的后路,把他扣留在秦國成為了人質。秦國要求楚國割地,楚懷王大怒,不答應秦王的要求,逃到了趙國要求避難,但是趙國因為楚懷王的反復無常不肯收留他,楚懷王只好又回到秦國,后來楚懷王就死在了秦國,尸體被運回了楚國。
屈原因為楚懷王的死很是難過,由于是子蘭建議楚懷王去秦國的,因此楚國人也都十分怨恨子蘭。屈原關心楚國的前途命運,并為此深思熟慮,這在他的每一篇作品中都能得以體現。但是屈原一直被流放在外,始終沒有獲得返回朝廷的機會。
屈原說君主無論昏庸還是照明,都需要忠誠的臣子來輔助自己。楚國作為大國屢次被秦國欺騙,核心原因是所謂的忠臣并不忠,所謂的賢臣并不賢,楚懷王在內受鄭袖的迷惑,在外被張儀欺騙,疏遠屈原,相信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所以國土被秦國占據,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國,這就是楚懷王不能知人善任敬賢禮賢的結果。只有君主賢明,百姓才能獲得幸福,如果君主昏庸,那么百姓的幸福就是癡人說夢。子蘭聽說了屈原的說法后,就和上官大夫一起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于是頃襄王下令將屈原放逐。
屈原到了江濱,披頭散發的在水邊行走,由于營養不良,他身形消瘦,面容憔悴。這時一個漁夫認出了屈原,他說這不是三閭大夫嗎?您怎么到這里來了?屈原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年而不衰的經典名句。世人皆濁唯我獨清,世人皆醉唯吾獨醒,因此我被放逐到這里了。漁夫說圣人是可以不受外界事物的影響,而能隨著世俗去變化,現在整個世界都渾濁了,您沒什么不隨波逐流推波助瀾呢?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去飲美酒,而一定要堅持自己的選擇而被君主放逐呢?屈原說我有自己的原則,也有自己的選擇,不會讓自己收到外界的污染,我始終會保持自己高尚的品質。說完,屈原寫下了懷沙賦,然后抱著石頭投入汨羅江自殺而死。偉大的愛國者屈原,離開了這個世界,但離騷流傳于世,讓我們認識了那個有血有肉真實的屈原。
賈生名叫賈誼,洛陽人,十八歲的時候就以自己的學識而聞名于世。漢文帝征召了賈誼擔任博士的職務,每次漢文帝下令讓博士們討論問題,那些年齡大的博士總是沒有什么話說,而賈誼卻能一一回答,漢文帝十分認可賈誼的能力,所以用了不到一年時間,賈誼就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
賈誼認為西漢從建立到漢文帝年間,天下太平,現在正是修訂制度,倡導禮儀,改正歷法的最佳時機。文帝在位時很多法律和規定包括諸侯必須到自己的封地去的主意,都是賈誼的主意。鑒于賈誼的非凡才能,漢文帝和大臣們商量準備封賈誼為上卿。而絳侯周勃、 灌嬰、馮敬這些人都嫉妒他,就誹謗賈誼說:“這個洛陽人,年紀輕而學識淺,只想獨攬大權,把政事弄得一團糟?!币虼藵h文帝就疏遠了賈誼,不再采納他的意見,任命他為長沙王太傅。
隨后賈誼一直沒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后來做了梁王的老師,但梁王由于從馬上摔下來去世,作為他的老師,賈誼十分內疚和自責,不久就郁郁而終。
不同的朝代,相似的命運,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屈原和賈誼不知道忠臣要比奸臣更狡詐的道理,只要能達到自己高尚的目的,就算手段卑鄙,被世人所詬弊,也在所不惜。愛國殉道,舍生成仁誠然精神可貴,但存有用之身,行人不屑之舉,成不世之功才更加可貴和難得。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