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技術的改變將影響人們生活方式。我們的學習,會影響孩子。孩子大了的媽媽,感覺時間緊迫了,孩子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具備競爭力。
在西方最尖端的手術已經用到機器人了。這些高智商的工作一旦被機器取代,孩子未來發展方向該是什么?
孩子在今后的發展不是分數,而是領導力和創造力。小孩子成長的軟實力究竟是什么?當然不是眼下的這些內容。父母就應當有些準備,讓孩子具備改變的能力。
30年后,孩子們手持名牌大學畢業生的文憑找不到工作,那么,家長們一定要讓自己的見識要廣,發揮孩子的潛力和價值而不是其他人。如果孩子是一條魚,千萬不要教給孩子爬樹。
1.“人生中犯的唯一的錯誤就是我們的夢想不夠大”
讓孩子根深中華,耀眼世界的夢想,讓自己的夢想更大,孩子的夢想更大。
2.五歲的教育,5歲有讀寫障礙的孩子,心中一個大的夢想,完成了世界上兩千所公共民主學校,讓孩子不討厭學校。給孩子的權力和信任做到極致,他們的創造力就會被發揮。注重教學相長,尊重人性。沒有被比較,學校成了孩子們的天堂。家長在一定程度上把思維放開。用欣賞的視覺看孩子,會越來越發現孩子優點,成就孩子。
3.讓孩子從小愛上科學,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批判性思維方式)將其成為使命。
不是讓孩子去適應,而是學著去改變。
教育根本是一個氛圍。教育的根本是家庭。學校無法做到因材施教,而是家庭。家長怎么看待孩子,這是一個意識問題。
首先來看創造力,在傳統教育環境中,被淹沒了。但猶太人將其發展到極致。每個人天生都有創造力。每天要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刺激創造力肌肉,久而久之,就會被激發出來。
我們沒有權力去改變學校,但能通過自己努力會改變多少呢?要原愿意和孩子一起去學習和成長。
思考的總結是智慧,提問是思考的起點,問問題是多么的重要。懷疑是求知的起點,鼓勵孩子不迷信權威。猶太人思維就是有疑問就要去提問。定義的東西不需要去提出懷疑的,提出疑問的。當被挑戰后,得到積極回應是在保護孩子提問題的習慣。提不出問題是沒有內在驅動力的。鼓勵 珍惜,認真對待孩子的提問。(家庭會議內容建議孩子去提問,餐桌話題是:今天你問老師什么問題了。)
所有學習本身都是主動的,大腦都是會提問下的飛速運轉的。
想盡辦法思考“why”的民族。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一個好的問題會改變全世界。一個媽媽最幸福的事是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教育孩子,而是被孩子教育。
孩子是在體驗中學習,而不是語言中學習。允許孩子受傷,必須給孩子體驗世界的空間和自由。讓孩子在自然結果中去學習。允許孩子犯錯。讓孩子在鼓勵中,不怕犯錯,他會很勇敢地去嘗試,去挑戰,很多能力會被激發。面對孩子,從來不參加的活動,其原因是什么?孩子非常了解自己擅長和不擅長,他認為不去嘗試就不會犯錯,父母的完美論影響孩子不敢嘗試。我們對犯錯的態度在積極些,人的成長會在失敗的經驗中收獲更大。
塑造開放的學習環境。
三個啟示:
1.家庭教育中父親的教育形象要更多的彰顯。爸爸要做人生個高度,制定人生目標,實現人生目標。不能只過多的是母親的教育。母親塑造靈魂,父親則是激情,夢想,責任。每個周末都有家庭問問題的時間。讓另外一半(爸爸)聽聽這堂課。
2.媽媽需要內心陪伴更強大。父母的內在強大,對孩子教育目光放長遠,就不會太焦慮。
3.我們要去塑造什么樣的孩子?考試重要,但不是全部。有意識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同理心,把自己和社會關系處理的想到好,找到生存之法;運用現代科學解決實踐問題。
可以犯錯,但同樣的錯誤不能再犯。
給孩子相對寬松和體驗環境可以培養孩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