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海報
《尋味》封面
大概看了下蔡瀾關于美食的書籍目錄,總是縱橫全世界的,《尋味》這本書也不例外。和《臺北小吃札記》相比,這本書的內容對于許多人來說更多的只能幻想而不能親自體驗了,因為其尋的味很多并非什么市井之味,總帶著其身份的特殊才能享用。別擔心,或許是臺灣路邊美味小吃實在太多,無需什么私人廚師來款待,書里總能介紹一些給你。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蔡瀾總是吃著各方珍饈美饌也能看出那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北京的羊蝎子,重慶辣味菜肴,中山蛇宴,臺灣的內臟文化……還有好多我并不熟悉的國外食物。而文化是靠人流動遷移融合的,最讓我意外的是書中的澳門菜市場藏匿著閩南人,推薦著土筍凍,大概我對那兒的飲食印象是茶點、蛋撻了。東南亞的各路國家找到了讓作者留戀回味的正宗潮汕美食,海南雞飯不在海南興起出來卻是在新加坡……人們因為種種原因背井離鄉不能回去,帶著自己的念想在新的地方尋找適合替代的食材重新烹飪出家鄉的味道,可能別有風情。
北京羊蝎子(圖片源于網絡)
打頭篇的“吃遍內地”部分寫了這樣的話“中國地方之大,三世人也走不完,別說吃的了。”結尾篇《吃不完的美食》我們就如同那與好奇的小朋友一樣還想再問問蔡瀾到底還有什么好吃的,他吃得如此之多之佳是不是什么都試過了,是不是什么都知道?“瞎說。再活三世,也不一定吃得完?!笨萍嫉陌l展,讓我們一天之內可以從東半球到達西半球,領著胃去感受各地酸甜苦辣,就算這樣我們的確沒法完全走遍,吃透,更何況那些特殊之人做出的特殊菜品?人很容易疲乏于一種刺激,美食之佳不僅僅是因為食材的價格,廚師手藝的高超,更是因為其食用頻次低讓人感到美好,否則早如尋常菜式一般理所當然興趣缺缺。好好吃每一頓飯,對平凡感恩,讓佳肴依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