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愛情,
沒有任何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
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越讀者》
1.書以及閱讀的分類
郝明義先生在《越讀者》一書中,將閱讀分為四種方式:
第一種閱讀是主食閱讀,“生存需求的閱讀”,我們可以直接從書中直接尋求職業、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問題的解決之道。利用書中所提供的方法,我們拿來就可以直接用的。
第二種是美食閱讀,“思想需求的閱讀”,不直接提出你所面對問題的解決之道,從根本的方向引導你去思考問題的本質。例如,哲學類,四書五經,還有一些經典名著都屬于美食閱讀。
第三種是蔬果閱讀,“工具需求的閱讀”,幫助我們查證閱讀過程中看不明白的語義、詞義等。包括我們常用的字典,詞典,年鑒,相關領域厚厚的工具書。
第四種是甜點閱讀,“休閑娛樂的閱讀”,這個讀起來最為輕松啦,只為了娛樂和消遣時間。最受人們歡迎的武俠、言情、玄幻等都屬于這個范圍內。
指導閱讀的權威《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書中,提出了閱讀的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基礎閱讀,把書拿過來就看,重點關注書中的句子在寫些什么,至于書中的內容和自己有沒有關系,那就不是讀者關心的問題了。看得下去就看,看不下去就棄。
第二個層次是檢視閱讀,在短時間內讀完一本書,抓取書中的重點。會尋找一些簡單的問題,如“這本書講的是什么?”,“這本書結構包含哪幾部分”,這些問題的答案。這個層級的閱讀,我們在書店買書時會經常使用,判斷一本書是否適合自己。如果進行甜點閱讀,就可以用這中閱讀方式哦。
第三個層次是分析閱讀,是我們詳細閱讀一本書的過程。我們要理解與消化書中的內容,從中尋找出對自己有用的部分,吸收記憶,為我所用。對應主食閱讀和美食閱讀,我們甚至要多次使用分析閱讀的方式。
第四個層次是主題閱讀,閱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并且尋找這些書的相關之處。通過主題閱讀,閱讀者可以尋找出有關一個完整的主題分析。一個比較大家比較關注的話題,“如何建立起一個領域的知識體系結構?”,眾多知識達人所推崇的就是主題閱讀的方式。
這四個閱讀的層次是層層遞進的,也就是說在進行下一個層次的閱讀時,會運用上一次閱讀層次的方法。在進行主題閱讀時,需要對多本書籍進行分析閱讀。
有關這四個層次閱讀的具體操作方式,大家可以去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2.讀書到底有什么用呢?
書者,述也,以載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
讀書到底有什么用呢?這是很多讀書的人經常會問自己的答案。作為一枚沒有太高追求的普通人,載道寄情沒有想過,解惑明智還是十分可取的。
雖然我們生活互聯網時代,從網絡獲取信息十分方便,遇到問題隨時可查,但那些信息異常碎片化,并且權威性有待考量。這時,書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啦。
我們最常進行的就是解決生存需求的主食閱讀啦。有人說,這種閱讀方式太功利,我等身為溫飽剛剛解決還未奔小康的貧民,解決迫在眉睫的難題最為要緊。
3.讀書與心智
一個人的心智就是其過往獲得的一切知識和經驗的總和。喬治·博瑞博士認為心智包括獲得知識、應用知識、抽象推理這三個方面的能力,一個人一生的幸福與他的心智直接相關。心智一旦開啟,學習能力就會相應的大幅度增長,讀書就是開啟心智的重要方式之一。
開啟心智,這個詞語有一點玄,我舉一個例子。有一個人,想要減肥,他給自己制定的計劃是每天晚上只能吃一個水果。下班后,他路過賣雞腿的小攤前,結果他走不動了,大腦叫囂著要吃雞腿。這時候,大腦中有兩個小人開始打架,一個要他走,一個要他買雞腿。這兩個小人哪個是他呢?兩個都是。一旦買雞腿的小人占了上風,行動了,他的減肥計劃不就泡湯了嘛。
這就是我們的神奇之處,可以用自己的大腦監控自己的大腦。一個人目前的處境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行為決定的,如果他可以察覺到自己的行為,轉而用更優的方式替代,他的處境是不是慢慢可以改善呢?
《拖延心理學》這本書相信很多人都讀過,雖然大家都看完了,但是拖延癥晚期依舊在持續。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僅僅把書看完了,至于書中的內容和我有什么關系自己尚不關心,更何況去察覺一直以來自己的行為,用書中的方式來幫自己改正了。
我們都希望遇見更好的自己,如果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持續下去的話,那終究只是個美好的愿望。哪怕你什么都沒做,時間還是會一分一秒的溜過去,你一點也留不住。我們能做的就是,察覺目前的生活狀態,用別的讓自己更為充實的生活方式來替代。
有一個覺知次第理論,從不知不覺,到后知后覺,到當知當覺,到先知先覺。張德芬說成長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一個人脾氣差的要死,剛開始完全不知道自己情緒怎么樣,到后來生完氣幾個小時意識到自己生氣了,直至生氣時就可以察覺,到完全控制自己的脾氣。這不就是一個完美的遇見更好的自己的過程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偶像,但是讓你說偶像哪里好你又不一定說的上來。可能因為你從來沒察覺過他的過人之處,更遑論將他作為模仿對方,打造一條自己的精進之路了。
我們可以通過讀書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但如果更進一步的開啟心智不是更為完美嗎?從書上獲取知識,一個人察覺到自己的行為并踐行從書中得到的更好的方式,形成習慣。
4.我們可以運用拆書法開始察覺自己的行為并踐行
拆書法,又稱RIA便簽讀書法,是拆書幫的鎮幫之寶,在《這樣讀書就夠了》一書中有詳細介紹。
R(Reading):將讀書時遇到的心儀或受啟發的片段,劃出來。
I(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話復述原文。
A1(Appropriation):描述書中與自己相關的經驗。
A2(Appropriation):寫出這個知識可以如何應用,即回答以后我要怎么應用。
其實,運用便簽讀書法的過程,就是將自己從一個單純的接收知識的被動學習者,變成將書中的知識為我所用的主動學習者的過程。我們可以鍛煉察覺自己過去行為,并衡量書中知識與自己關系的能力,如果遇到自己覺得特別有用的點,可以將其替換自己的現有行為。我們首先要樹立察覺自己行為的意識。從不知不覺,到后知后覺,再到當知當覺。
利用拆書法的更高一層境界就是,萬事萬物只要我覺得對我有益,可以拿來為我所用,皆可以拆。要修煉到此,得從察覺自己對方的行為開始。
5.拆書法運用舉例
在我讀《凸法則》一書的過程中,里面有關如何讓對話持續進行下去,有這樣一條建議:折回談話。如果每次別人說完之后你就開始談論自己,別人就會喪失繼續談話的興趣。以“你”開頭的問題讓注意力都集中在對方身上。
我經常是一個對話終結者,尤其害怕與不太熟悉的人交談。在到這條建議事,最初也不甚在意。一本書被我翻完了,也沒有學到什么有用的知識,我覺得太虧了。又讀了第二遍,如何讓對話持續進行?這是我經常遇到的問題。
我過去是怎樣處理的呢?有次去參加一個活動,旁邊坐了一個安徽池州的妹子,剛好我不久前去過九華山,就這個景點作為引子討論了起來。她興致勃勃向我介紹,九華山的哪些地方比較漂亮,剛好那些地方我不怎么熟悉,便不太感興趣。我只喜歡漂流,但是妹子明顯對漂流不感冒,聽了我的話眼中興致全無。如果我能用折回談話的方式,說不定可以聽到許多在當地人之間流傳的有關九華山的趣聞。
經過這樣一個過程,我相信“折回談話”這條建議會銘刻于心。
最后悄悄的提醒你,修煉技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要著急,積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