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2 華杉
為了功名利祿,參與權斗站隊,就是獲罪于天,站隊押寶押錯了,就灰飛煙滅。押對了,也不過是暫時免禍。因為必須每一次都押對,押錯一次就完蛋。誰能每次都押對呢?所以君子直道事人,就是只貢獻價值,不貪圖權位;只事奉君王,不攀附權臣。
【陳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則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其次,雖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饑餓不能出門戶。君聞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使饑餓于我土地,吾恥之。’周之。變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陳子,即孟子弟子陳臻,問:“古代的君子要怎樣才出來做官呢?”陳臻的意思,如果急于升官發財,枉道事人,同流合污,茍且以求功名,固然不可。但是,不參與政事,以隱居為高,那不能經世濟民,也不是君子之道,那么,怎樣把握這個度呢?
孟子說:“出仕有三種情況,離開也有三種情況。
“第一等的,如果國君對他,有禮貌恭敬地來迎接,虛懷以聽,又打算切實地施行他的主張,那就做官。如果雖然還保持禮貌,但是并不按他說的話做,就離開。
“不過,要君主馬上對你言聽計從,也不容易啊,其次一等的,就觀察一下,在剛剛就職的時候,雖然意見還未被采納,但是迎送禮貌還很周到,就繼續留任,也不輕易放棄。但是,如果禮貌也衰減了,那就自己知趣離開。
“最后一等呢,其君既不能用,也不能敬,那君子沒有收入來源,在家里早飯晚飯都沒得吃,餓得出不了門。國君知道后說:‘哎呀,我上不能行其道,下不能聽其言,還讓他在我的土地上挨餓,這是我的恥辱?。 谑悄兀扇怂蜄|西來周濟他。這時候呢,也可以接受。免死而已。”
孟子說的態度,就是他所說孔子“圣之時者”的態度,君子處世,可以仕,可以不仕,只看道理如何,遭際如何。如果可以,就做官,不會絕人逃世。如果不可以,就離開,也不枉道事人??鬃釉隰攪鏊究?,那是國君既能對他禮敬,又能施行他的主張。后來,齊國送來女樂離間他們君臣,國君對他疏遠了,祭祀之后沒有送祭肉來,他馬上就離開了。
到衛國的時候呢,衛靈公也還沒有用他,但恭敬地迎接,給他和魯國一樣的俸祿,他就留下來了。但是,后來衛靈公、南子夫婦,帶著他一起招搖過市,他發現衛靈公拿他當好德尊賢的門面擺設,并且恥于這種食客待遇,就離開了。
君子不枉道事人,因為出仕是為了行道,不是為了利祿。若是為了利祿,則免不了枉道事人,同流合污,搞人身依附,搞拉幫結派,一拉幫結派,就會將自己置于危險的境地,所謂“出來混,都是要還的。”要想免于禍患,就是不跟人“混”,一定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和獨立價值。你認我的獨立人格和獨立價值,我就為國效力,要我加入利益集團,我就退而去之。
還是在衛國的時候,權臣王孫賈點醒孔子說:“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譯成白話文就是:“請教老師:‘與其祭宗廟,不如祭灶王爺’,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啊?”這“請教”,是暗示孔子:你與其巴結國君,不如阿附權臣。言下之意,你不如跟我站隊,和我聯手。
孔子假裝沒聽懂,回答說:“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边@話不對,如果獲罪于天,向哪尊神禱告都沒用!
為了功名利祿,參與權斗站隊,就是獲罪于天,站隊押寶押錯了,就灰飛煙滅。押對了,也不過是暫時免禍。因為你必須每一次都押對,押錯一次就完蛋。誰能每次都押對呢?所以君子直道事人,就是只貢獻價值,不貪圖權位;只事奉君王,不攀附權臣。以道事君,不可則去,這就是儒家明哲保身之道,明哲保身的保身,首先不是免于禍患,而是保證自己不同流合污,保持身體的清白。只有不同流合污,才能免于禍患,只有不貪圖權位利祿,才能不同流合污。只有安貧樂道,才能不貪圖權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人人都知道這道理,但只有真正樂道之人,才能做到。能安貧樂道,也能富而不驕,因為志向高遠,輕財好義,求仁得仁,這就是君子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