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余蔭山房
? ? ? ? 今天的任務之一是考察嶺南四大名園之一的余蔭山房,早上6點起床,11點時到達目的地,想想出趟大山不容易,得趁機好好領會領會嶺南園林的藝術精華,莫虛此行!
? ? ? ? 余蔭山房位于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余蔭山房為清代鄔彬的私家花園,建于清代1866年,距今已有145年歷史。園占地面積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瓏、布局精細的藝術特色著稱。
? ? ? 余蔭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園中亭臺樓閣、堂殿軒榭、橋廊堤欄、山山水水盡納于方圓三百步之中。園中之磚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豐富多彩,盡顯名園古雅之風。更有古樹參天,奇花奪目,頓使滿園生輝。而園中“夾墻竹翠”、“虹橋印月”、“深柳藏珍”、“雙翠迎春”等四大奇觀,使游人大開眼界。在面積并不大的山林里分別建筑了深柳堂、欖核廳、臨池別館、玲瓏水榭、來薰亭、孔雀亭和廊橋等,濃縮了園林的主要設施和景致,使有限的空間注入了幽深廣闊的無限佳景。余蔭山房園地雖小,亭橋樓榭,曲徑回欄,荷池石山,名花異卉等,一應俱全。其造園意境恰如門聯所題:余地三弓紅雨足,蔭天一角綠云深。
? ? ? ? 西半部以長方形石砌荷池為中心,池南有造型簡潔的臨池別館;池北為主廳深柳堂。堂前庭院兩側有兩棵蒼勁的炮仗花古藤,花兒怒放時宛若一片紅雨,十分絢麗。深柳堂是園中主題建筑,是裝飾藝術與文物精華所在,堂前兩壁滿洲窗古色古香,廳上兩幅花鳥通花花罩栩栩如生,側廂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畫櫥,碧紗櫥的幾扇紫檀屏風,皆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著當時名人詩畫書法。隔蓮池相望,有臨池別館呼應,夏日憑欄,風送荷香,令人欲醉。東半部的中央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一座,名“玲瓏水榭”,原是賦詩把酒、吟風弄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楊柳樓臺青、臘梅花盛開、石林咫尺形、虹橋清暉映、臥瓢聽琴聲、果壇蘭幽徑、孔雀盡開屏之八角玲瓏。水榭東南沿園墻布置了假山;水榭東北點綴著挺秀的孔雀亭和來薰亭。周圍還有許多株大樹菠蘿、臘梅花樹、南洋水杉等珍貴古樹。“來薰亭”半身倚墻而筑,“臥瓢廬”幽辟北隅,“楊柳樓臺”溝通內外,近觀南山第一峰,遠接蓮花古塔影。東西兩半部的景物,通過名叫“浣紅跨綠”的拱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此外,余蔭山房南面還緊鄰著一座稍小的瑜園。瑜園是一住宅式庭院,建于1922年,是園主人的第四代孫鄔仲瑜所造。底層有船廳,廳外有小型方池一個,第二層有玻璃廳,可俯視山房庭院景色。現已歸屬余蔭山房,兩園并在一起,起到了輔弼作用。
嶺南園林常以建筑為主要景點,其中深柳堂,玲瓏小榭,臨別池館三棟主要建筑分布在園內顯著之處,構成三個畫面中心。主要建筑均依水而建,因水面坦蕩無阻,為取得最佳景效創造了條件,深柳堂與臨池別館,玲瓏水榭與畫橋,聽雨軒與鷹山均隔岸相對,互為資借,相視景觀均佳,水面擴大了空間深遠感,可望而不可即,視線互相交融,清新悅目,令人流連。
全園分東西兩庭,有橋廊連接。東庭為方塘水庭,所有建筑和組景都同方塘平行,呈方形構圖。西庭為八角形水庭,八角形水廳居于八角形水塘的中央,庭內橋、廊、小路,都采取同八角形周邊成平行或垂直的方向。園內兩庭并列,縱貫軸線,構成整齊的幾何形布局,這在中國古代宅園中比較罕見。其中,造景手法豐富多樣,如對景、夾景、框景、漏景等等。
? 在建筑尺度上,余蔭山房略為遺憾的是玲瓏水榭的建筑體量過大,與水面的大小不協調。
實測廊的圖片
實測亭的圖片
(二)廣東省博物館
? ? ? ?廣東省博物館新館是廣東省標志性文化工程之一。總用地面積4.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69萬平方米,地面5層,地下1層,建筑總高度43米。
? ? ? ? 新館址西面是廣州歌劇院和廣州市第二少年宮,北與廣州圖書館新館相鄰,南瀕秀麗的珠江,隔江與海心沙旅游公園相望。環境優美,交通可達性好。處于廣州市新中軸線的中心區——珠江新城,因為地理優勢,所以其能夠極大的發揮博物館的作用,極大的影響市民的思想,對傳播廣東文化有深遠的意義。作為廣東地區唯一的一座省級綜合性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長期承擔著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為廣東社會發展與進步服務的重要職能。在廣東提出建設文化強省、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大背景下,廣東省博物館繼續擴大與社會各界的交流與合作,更好地肩負起推進文化遺產保護成果與民共享的重任,以期讓每一位走進來的觀眾,能從這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重溫南粵歷史風華,領略嶺南藝術魅力,概覽廣東自然景觀。四座文化設施并列于廣州新城市中軸線上,與中央林蔭大道、濱江綠化帶共同形成廣州文化藝術廣場,將構成廣州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廣東省博物館的設計形式語言分析
?建筑造型分析:以寶盒的意象將博物館設計為方盒狀(俗稱:月光寶盒),在珠江新城地段和廣州大劇院、廣州市圖書館形成完美的對話關系,用自己獨有的方正對話其他的靈動和圓滑。
立面分析:用錯落無序的鏤空開窗方式豐富了立面造型,用拉絲和穿孔板材、玻璃和飾面屏風結合表現出寶盒的意境。開窗靈活變化多端,立面簡約而不簡單,很好的解決了內部采光的問題。
結構分析:新館建筑結構新穎,設計獨特,采用巨型桁架懸吊結構體系,在中部沿邊長67.5米的方形四周布置鋼骨混凝土剪力墻,在剪力墻上端設置8榀跨度為67.5米且兩端各懸挑23米、高6.5米的大型空間桁架,沿懸臂桁架外端設4榀封口桁架,再在封口桁架下伸邊長6米的箱型鋼吊桿,懸吊3至4層樓面體系。這種懸吊結構體系,在國內尚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