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那個年代上初中的時候都是騎自行車上學。有時就會碰到自行車輪胎漏氣的情況。從學校推到街上去補要走大約半個小時,特別不方便,這時候就有個人在家門口擺了一個補車胎的攤子,補一個洞五毛錢。有一次班上一個叫熊建偉的同學就把漏氣的自行車胎拿去那里,放學的時候,那個人和他說,你這個自行車胎破了兩個洞,有一個好補的,我已經幫你補了,還有個難補的我補不了,你推到街上去補吧。這位同學一片愕然。你可別覺得這是一個笑話,這樣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我和你”身上上演。
? ? 為什么有的人好像一直在忙,卻總是拿不出成績,做不出成效,其實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人,讀書的時候也不例外——上學時總有一些天天筆不離手,眼不離書,屁股不離板凳,成績卻很差的學生。這種情況的存在往往會使人們不禁懷疑努力的可靠性。還好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實際上并不努力,只是做出努力的樣子或者顯得比較努力而已,無疑他們的效率低下,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回避困難。
? ? ? 回避困難是一種本能,而回避困難所表現出來的主要形式就是拖延。本質原因在于恐懼,無論是來自于內部的還是來自外部的。來自內部的恐懼在于只要開始做事,一個人就要面臨做錯或做不好的風險。這原本是任何人都逃不了的事實,但最終患上“拖延癥”的人犯了一個簡單的認知性錯誤。即認為能夠做對做好的人都是直接做對住做好的。從表面上看起來好像真是如此。那些能夠做對做好的人總是顯得從容不迫,輕車熟路,面對這樣的人,那些犯了錯住做不好的人根本沒有辦法不自卑,不懷疑自己……
? ? ? 所以,很多人做事拖延不過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在作祟,沒有哪一個拖延的人愿意承認自己是這樣想的,但當他們捫心自問的時候,他們都知道這描述一針見血。
? ? ? 只要做事就一定會出問題,這是現實——無論何人,無論何事。如果在做事過程中沒有出現問題,那肯定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夢,認清并接受這個現實很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心平氣和的去做事。說一個人不怕困難,那是假話。誰不想一帆風順,馬到成功,可現實就是如此,做事情的時候肯定會遇到困難。事情越有價值,困難就越具規模。遇到困難的時候,心平氣和的面對就好,因為這只不過是生活常態。
? ? 來自外部的恐懼在于: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人是一種很有趣的動物,在自己做對,做好之前,通常已經了解做對做好是什么樣子,于是無論能否住做對做好,人都覺得自己有能力判斷別人是否做對做好。所以,盡管自己不怎么樣,卻可以振振有辭,理直氣壯地評價別人做的對不對,好不好。這樣看來一個人一旦開始認真做事。被嘲弄,被恥笑的幾率將遠遠高于被夸獎被鼓勵的幾率,這幾乎是肯定的。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使很多人懷有前面提到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微妙心態。
? ? 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在意來自他人的、非建設性的負面評價。沒有誰從一開始就能做對、做好。所有做對住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絆絆走過來的,這就是生活常態。如果能夠將這種認識納入自己的心智。你就不會再習慣性的逃避困難了。
? ? ? 任何一個任務都可以發劃分為兩個部分,即相對簡單的部分和相對困難的部分。如果世界上的任務都是由簡單的部分構成,全無困難之處。那就沒有人會遇到挫折或者遭受失敗了。可現實明顯并非如此,。
? ? 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明白。合理的時間安排應該是迅速做完簡單的部分,把節省出來的時間放在困難部分的處理上。然而很多人會下意識的回避困難,于是他們安排使用幾乎全部時間處理簡單的部份,至于最困難的部分,干脆“掩耳盜鈴”,視而不見,暗地里希望困難自動消失……
? ? 這樣的行為與做事的動機有關。人做事的動機往往是來自兩個截然相反的原因:獎勵與懲罰。
? ? ? 人都喜歡被獎勵。討厭被懲罰,從最淺的層面上看。盡力做能夠獲得獎勵的事情,顯然是劃算的。回避做可能導致懲罰的事情,顯然是合理的。
? ? 然而從另一個層面上看,接受懲罰,往往是積累經驗的起點,甚至是唯一的起點。這就是俗話說的“吃一塹,長一智”。很多時候,為了能夠“長一智”,必須先“吃一塹”,西方稱之為“挫折教育”。
? ? 很多事情都會階段性的有獎有罰。受到獎勵之后,原本有兩個選項:“再次來過”和“見好就收”。有思的是,絕大多數人會自動忽視第二個選項(這也是彭氏騙局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受到懲罰之后同樣有兩個選項:“從此碰都不碰那件事情”和“掙扎著找一條出路”。同樣有意思的事,絕大多數人還是會自動忽視第二個選項。所以很多人實際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謂的“喜歡做某件事情”很可能只是因為那些事情相對簡單,容易獲得獎勵而已。
? ? ? 如果不能控制這種逃避的傾向,再多、再好的任務管理技巧都是無效的,因為任務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因為重要而困難,因為困難而重要)永遠無法完成。所以效率,是在任務完成之后才能衡量的。這樣看來對于逃避困難的人來講,因為沒有完整的完成任務,所以無論他們花了多長時間也都沒有效率(相當于分子為零)。
? ? ? ? 現實中,這種現象無處不在。例如學習上,準備托福考試時只做閱讀和聽力但不練習口語和寫作;例如工作上做項目計劃時只討論做什么卻從不提及怎么做;例如生活上,總是把“我愛你”掛在嘴邊卻從來不花時間想想愛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 ? 這些問題都源于同一個習慣:專做簡單的,回避困難的。
? ? 所有真正踏實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務的絕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無趣的,所謂有創意的部分,可能連1%都不到。
? ? 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任務,永遠都不要問“什么時候開始”,因為答案只有一個:立即行動,直至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