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雨 作者:唐麗

? ?從“小雪”前的那場帶著偽裝般寒氣的小雨,我就在盼望2016年的第一場雪,一場鋪天蓋地、銀裝素裹的大雪。然而,人生十之八九是不如愿的,疏疏落落、淺淺一層顆粒冰晶體,就潦草地為滿懷的期待劃上了句號。“三九”的第一天,天陰沉的如暗啞的百歲老人的臉,如上次,我似乎又聞到了雪的味道。意外卻又常規性地發生了,雨,冬雨,連綿不斷的持續了兩天,如不愿撒手的深秋。

? ? ?我期待一樹雪開,白紗滿地,能把人的臉照的明亮的世界。可現實,卻是濕漉漉的一地,帶著凍霜的水霧,心生些許失落和惆悵。手里握著反復讀了三四遍的王陽明心學,心里琢磨著這磨人的冬雨。雨不是戀著夏的么?雪的季節,雨來湊熱鬧,是知行合一,還是違背了良知?心念著,想到陽明心學里“知行合一”的闡釋。“知”是內在的行動,“行”是外化的概念。舉例來說,你看到了一個美女,叫“知”,看到美女后,心生喜歡,是“行”,而并不用告訴自己要喜歡。你看到一位犀利哥,叫“知”,看到犀利哥邋遢骯臟,心生厭惡,叫“行”,也不用告訴自己要去厭惡。無論喜歡美女,還是厭惡犀利哥,都是心這面鏡子的真實映像,就是“知行合一”。

? ? ? 雨不隸屬于誰,溫度、濕度,條件合適了,該落就落了,不因為夏,也不為了冬,雨是“知行合一”的,反倒是人的喜歡和厭惡,受了認知世界、感知世界的局限,出現認識上的狹隘和偏頗,和冬雨無關。就像喜歡美女和厭惡犀利哥,當進一步的接觸和探究,也許“一眼”美女就變成了“芙蓉姐姐”,外貌“犀利哥”就變成了“朱之文”。此一時,彼一時,和馬克思主義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完全吻合的。

? ? ?冬雨是恰當的,盡管季節是冬了,卻沒有冬的特征,那雪只能是冬的“幻想”,而雨才是它的伴兒。雨代行著雪的使命的同時,也常因搶了雪的主位,莫名地背上“喧賓奪主”的罵名。然而,每一次該它來,它依然坦然地到來,堅定而果敢。雨的忠誠令思緒飄忽的我突生敬畏。突然想到“知其不可而為之”特立獨行的孔子,想到“心系百姓平反叛”立德、立功、立言的王陽明。想到用鮮血染紅了南宋天空的抗金英雄岳飛,想到了機智勇敢的抗倭英雄戚繼光,想到秉性耿直、清正廉潔的海瑞。此心光明,夫復何求!

? ? ? 曾幾何時,在歷史的洪流中,無數先賢的思想、言行、舉止像今人諷刺冬雨一樣,被批判為封建忠君的“老古董”。想來,這話過激了。封建社會嘛!沒有民主推薦,沒有差額選舉,除非自立門戶,不然除了忠君還能忠誰?封建時代,做封建時代的事,說封建時代的話,這就叫歷史唯物主義。一如冬天的雨,帶著“自殺式”“拼命三郎”的精神,“忠于職守”,做自己該做的,沒的選擇。就像王陽明先生講的,無論處在什么社會,何種環境,經過思考、判斷后,不畏強權,不懼暴力,不屈邪惡,做出理性選擇,去構建一個有意義的動態世界,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也是一個人精神上真正成人的表現。

? ? ? 保爾柯察金有句話說:個人只有和國家聯系在一起才有意義。在這個手握書卷,冬雨蒙蒙的天氣里,細細琢磨,著實有道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