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愛對孩子發火?
原因有二:
1.? 你的控制欲太強,沒法接受孩子不按你的意愿來做事;
2.? 童年時期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每周一,涵同學總是睡不夠,爸爸叫她起床,她大喊:“讓我再睡五分鐘!”
爸爸笑瞇瞇地去掀被子,結果涵同學不耐煩地把胳膊掄了過來,“啪”的一下,剛好落在爸爸臉上。
這會兒涵涵是清醒了,可爸爸不干了。大概心里在想:“呵,竟敢打你老子!”
他跟著我學了個二半吊子的冷處理,坐在沙發上不理涵涵了,走的時候還說:“你必須給爸爸道歉!”
我問涵涵:“你知道錯了嗎?”
她說:“知道了,我不是故意打爸爸的!”
我說:“那你去道個歉吧,你看把爸爸給氣的。”
涵涵說:“可我不是故意的啊!”
后來,把娃送到學校后,我跟老公談了談。他一直以來經常為“認錯”這個事兒較真,偏偏我們娘倆都是那種知道心里有錯,下次不犯了就可以,但很少主動去認錯的那種。如今學了心理學之后,才知道他像個孩子一樣,一直沒被滿足。
根據婆婆的育兒方式,我老公小時候有錯必須要承認,才能被原諒。按照她的心理需求是孩子一定要知錯就改,并且認錯態度要誠懇,還要保證下次不再犯。
可孩子的心理需求是: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接納和包容,在一個平和的氛圍中改錯,而不是沒有尊嚴地被逼著認錯,同時他還渴望得到大人的幫助。
你看,心理需求不同,矛盾沖突就產生了。如果雙方互不相讓,那就會影響到親子關系。
而我老公就是因為童年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就像個孩子一樣,對我和涵涵有各種期待,渴望我們主動地去滿足他。
他把小時候與父母的那種相處模式,投射到了我們現在的家庭。幸好我學完心理學發現了這個東西。
經常后臺有朋友提問關于親子關系的事情,我發現這類家長還蠻多。他們說是“讓你認錯是為你好”,其實根本就是為了滿足他自己童年的心理需求。
結果孩子渴望被接納,在平和中改錯的心理需求不但沒有得到滿足,還被家長的發火和生氣等負面情緒給轉移了注意力,增加了改錯的難度。
可是我們不妨回過頭來想想,當我們義正言辭地要求孩子認錯時,我們明知不該發火,卻屢次發火的毛病,不也是錯誤的嗎?那為什么我們總是一次次地寬容自己,卻要一根筋地苛責孩子呢?我們的表率作用又在哪里呢?
我一個朋友她娃今年上幼兒園大班,學校偶爾會布置一次作業。不寫作業的時候家里是母慈子孝,一片祥和。一到寫作業,那絕對是雞飛狗跳,甚至鬼哭狼嚎。
朋友經常打電話給我訴苦,末了總是加一句:“我最怕的就是陪兒子一起寫作業,比我上學時自己寫還怕!”
有一次,我去她家,她兒子放學回來后,說今天有作業。然后就去玩積木、看動畫片了。我朋友就開始嘟囔:“你看,就那么點作業,還不趕緊去寫完!整天就知道玩兒!”
結果吃完晚飯,她兒子還是繼續玩,不見有寫作業的動靜。朋友就忍不住爆發了,大聲喊:“某某某,你到底還要不要寫作業?”吧啦吧啦數落了一大通。
可能因為我在場,小男子漢覺得有點沒面子,當場就把玩具摔了。拿起書包,關上門開始寫作業。
我問朋友,孩子的作業一般要寫多久?
她說:“幼兒園的作業又不多,十幾分鐘就搞定了,你看咱那個時候,不都是放學回來趕緊寫,寫完了才玩的嗎!”
我笑了笑,把水遞給她,對她說:“寫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你非得插一杠子去干涉。然后還控制欲特別強,要孩子根據你的意愿來安排寫作業的時間。或許孩子只是覺得上學一天累了,想換換腦子再寫呢?”
我們大人總是以各種“我是為你好”的理由,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稍微有違背我們的地方,就崩不住了,要爆發出來,結果不僅搞僵了親子關系,還把娃推向了我們最不想他成為的樣子。
有一位當老師的朋友就說,孩子小學后所有的不愛寫作業等行為,都是家長學前教育沒做到位的結果。
無論吃飯還是寫作業,那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們可以去提醒,但不要去干涉。為了避免干涉,咱可以給孩子心平氣和地談談,問問他的想法究竟是什么?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發一通火。
學前,孩子的作業只要完成就行,并不需要按照你期望的狀態和節奏去完成。寫作業是孩子的事情,等到上小學后,他發現有問題,就會自我進行調整。
很多時候,是我們把一個積極主動的孩子,逼的不積極不主動了!你積極了,他就不主動了!
【更多實用育兒文章,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我們仨(qinlingyewei521),我們推崇接地氣兒的育兒理念,傳播最實用的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