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走出演播廳的時候,我的面前是已經泛亮的天色,天亮了。而我的身后是黑暗中,被拆除的舞臺,多么強烈的對比。而我在這中間。那個一直伴隨著我們的舞臺,轉眼就會消失了,我用盡了最后一絲力氣,從心底和它說再見。”
01
2017年4月16日,朗讀者進行了最后一期節目錄制。回想朗讀者陪我們走過的這一段時光,整個人都變得充實起來。以前沒那么愛看書,突然變得特別愛看書,以前很少大聲朗讀,現在愿意在眾人面前發聲了。說到這,很感謝這個節目。
從朗讀者開播到現在,一共10期,我完完整整的看完了,每一期都有不同的觸動。我還有幸參加過以《家》為主題這一期的現場錄制,見了董卿,和趙文瑄合了影。
時光飛逝,轉眼就要和第一季的朗讀者揮手告別了,有些不舍,又有些期盼。
朗讀者讓她等了20年。是什么讓董卿能堅持做一檔這樣好的節目?在節目《面對面》永遠的成長中,董卿講述了《朗讀者》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后故事。
對于董卿來說,她已經做主持22年了,朗讀者與她之前主持過的上千場節目都不一樣。在這之前,她是一名主持人,而在朗讀者中,她還是節目的制作人。董卿每天為錄制節目,晝夜工作,很少休息,非常辛苦。
有很多人問她,你有必要這樣自找苦吃嗎?做主持人多好啊!她說,即便再困難,再失望,再孤獨,再無助,我也從未想過放棄。
因為,她等了20年。準備了20年。之前走過的每一步,都是為了今天能夠走上這個舞臺。
她非常熱愛工作,她說,自己只要是上了舞臺,就可以忘掉一切生活中的煩惱和不如意。即便前一分鐘還為某事而煩心,只要拿到麥克風,燈光亮了,觀眾看著自己,她立刻會把所有的事都忘掉。一開口,就會覺得渾身充滿了能量和快樂。這是一種愉悅感,是發自內心的,是工作帶給她的,任何事情都無法逾越的滿足感。
這樣的感覺20年沒有變過。
02
大概是前兩年,董卿突然意識到自己變化了,自己沒有以前那么興奮了。甚至都快成為自己最不喜歡的人了,憑經驗去做事,而并非靠激情。那個時候,內心總會有一個聲音在提醒她。敢不敢停下來,放棄現在看似很完美的生活,敢不敢和過去的自己做一個了斷。
1994年,董卿在浙江電視臺開始了自己的主持生涯。從浙江到上海,從上海到北京。她的舞臺不斷變換升級。
2005年董卿首次亮相央視春晚舞臺,經過多年的歷練,讓董卿的主持風格,越來越成熟。同時也成就了她連續13年主持春晚,這是一般主持人難以企及的職業高峰。
但2014年央視春晚之后,董卿做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離開舞臺,以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游學一年。對于很多人來說,董卿的這一決定,仿佛是高速運轉中的一個急剎車。
她做了無限期的修整,自己很清楚,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再有新的節目了。在美國那段時間了,她失去了她原本有的表達的優勢,失去了對生活的把控。
經常有人問她,離開,是否還會回來。她有些愕然,為什么不回來,離開只是需要停頓,做一些思考而已。
2015年7月,離開舞臺1年的董卿全面復出,這時,她有了另外一種身份,母親。
03
在事業蒸蒸日上的董卿為什么會做母親?對于第一次做母親的董卿來說,這是自然規律,人對永遠是有敬畏心的。在這期間,她的母親給了她極大的推動力。
母親說,人早晚會離開這個世界,但希望還有人像我們這樣愛你。這是一種不可分割的關系。但母親的角色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突然一下子所有的時間都被孩子占據。還有些難以接受,不是誰的世界只有誰,除非你準備做一個全職媽媽。
所以,要在彼此的世界做好一個平衡。董卿有大量的工作,有時錄節目需要好幾周的時間。沒有時間去照看孩子,但她采取了理性的做法。
“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很簡單,你去做一個什么樣的。”
所以,她很努力的把自己變得更好。讓孩子將來真正懂得的時候,可以對她充滿愛和尊敬,從她這里學到一些好的品質。她說,我不想放棄我繼續成長的可能,不想因為孩子變得止步不前。
董卿是個從上海長大的女孩,父母都畢業于復旦大學,董卿年少時,每年寒暑假,父母都會給她列一個書單。于是,閱讀陪伴了她整個青春,也成了她現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年幼的董卿也曾叛逆過,跟父親也動過粗,父親很反對她參加學校的各種文體活動。在父親看來,這些是毫無意義的,這個階段應該做的就是好好讀書。正是父親的這種嚴苛,影響著她。
04
孩子給董卿帶來一些疲憊感,2016年央視春晚之后,她決定把孩子交給父母。開始孕育《朗讀者》這個節目。
對于董卿來說,一直陪伴自己成長的閱讀不只是一種習慣,而變成一種力量。她要讓這種力量和自己的專業素養結合,孵化出一檔全新的電視欄目。
朗讀者,從創意到立項,進展很順利。但朗讀者不是臺內自制節目,屬于公司化的運作模式,董卿擔當起了制作人。節目模式,制作公司,經費,贊助商,平臺,人員,這些以前都不用她考慮的事情紛紛涌來。
其實曾有擔當制作人的機會,但她非常了解自己的個性,不喜歡求人。她喜歡做自己的事做到極致,主持人恰好特別符合自己的性格。可制作人不一樣,是需要從一開始就要告訴別人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去做。不得不去講給大家聽,試圖說服別人,來幫助自己。但自己非常不喜歡。
在娛樂真人秀的擠壓下,文化類節目招商卻不如意,董卿使出渾身解數。有時候,自己都快撐不住了,甚至到了絕望的邊緣。晚上坐在地板上直到天亮。然后告訴大家的這一次的選題是什么,內容是什么。她怕自己團隊的人產生懷疑。
當拉鋸戰時間太長的時候,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像你一樣堅定。其實自己非常清楚,自己內心都有搖擺的時候,何況是別人呢?
朗讀者播出第一期的時候,時間很趕,一個月內意味著要約到所有的嘉賓,而且演播室搭起來。那時,正趕上春節前后,節目所需的材料都很難弄。
事無巨細,嚴苛挑剔。是她團隊成員對她的評價。
工作集中時,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這讓在工作上一向支持她的父母這一次投了反對票。這種阻力是她第一次遭遇到。父母覺得自己已經老了,不能毫無顧忌的拿身體不當回事。因為,你已經是孩子的母親了,更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董卿不太理解父母的反對,有時和他們爭吵。但過后又后悔,因為節目播出之前,誰也不知道會是什么樣。
她所有的狼狽不堪父母都看在眼里。
05
《牧羊人的奇幻之旅》里面說:“如果你真心渴望做成一件事情,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朗讀者自2017年1月8號第一期到現在的第十期,不僅獲得了觀眾的掌聲,同時也獲得了業內的關注。在當代浮躁的生活中,能安靜下來體悟一段文字,回歸本心,這就是《朗讀者》真正的魅力所在。
董卿終于實現了自己對這個節目的設想。
一個人一段文,董卿在朗讀者的舞臺上,見證了一個又一個不同的人生故事。他們有知名的人,也有默默無聞的普通人。但幾乎所有的嘉賓都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談及錄制《禮物》這一期,董卿說,與倪萍老師有種惺惺相惜的感覺。也許她從董卿身上看到自己的過去,也許從倪萍身上看到自己的某些未來。
十年前,倪萍對董卿說,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站在舞臺的核心,不是每個人都會派去戰場,所以,你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董卿說,我知道有上場的時刻,就有離開的時刻,所以,要竭盡全力。
我永遠都沒有長大,但我永遠都沒有停止生長。這或許是對董卿一路走來最好的詮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