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讓孩子聽話 ?翁亦奇
一、孩子到底要不要聽話呢?你希望有個愛聽話的孩子嗎?
”乖“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創造、批判兩種思維是頂級思維的能力(創造思維、批判性思維)
體驗成長——只有經歷過才知道:少用指令時語言、多用啟發式語言(多問)
動機、毅力——為什么而讀書?找到真正的動機!
培養具有逐漸的孩子
什么樣話孩子是必須要聽的呢?三不傷害原則: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被別人傷害
二、現狀分析:
集萬千寵愛與一身(寵)——自我意識的成長(不)——哄、嚇——騙——打、講道理、罵、逼
用控制的方式教,會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仇恨
寵——愛(主動)——愛而不寵
嚇——選擇——定而不讓
哄——引導——交而不教
逼——止——帶而不代
3周歲、控制——引導? ? ? 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主,不會的事可以引導
6周歲,引導——鼓掌(鼓勵)? 多多鼓勵、肯定
三、案例分析——孩子因為喜歡別人的玩具而偷拿回家,怎么處理?
1、第一分鐘自我表達、描述、分析后果——“我”起頭,然后沉默10-15分鐘,在表揚設定目標
2、表揚曾經的優點
3、設定目標,教會他如何去改(可教的方法)
愛與規則
一、故事分享,“寵”而取心
啟示:故事中的母親讓人感動卻又太可憐,用生命糾正孩子的錯誤,用最低的姿態可憐他而被感動
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很冷,有一種餓叫奶奶覺得你很餓,有一種叫無條件的溺愛——孩子會變得自私和軟弱!
中國的家長太愛孩子也不太會愛孩子
不會愛的愛:當豬養,吃得好、穿得好、白白胖胖,要有什么有什么,腦子空蕩蕩;當候養,背古詩,唱兒歌,到處顯擺,家長用心,孩子傷心
用心去發現孩子的優點,發現興趣,激發潛能,做他喜歡做的事。
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孩子做他自己。
可悲之事:太多的人做著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或做著喜歡做的事卻做不好,或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
二、愛而不寵——可以愛孩子但不能寵孩子(幫助孩子健全人格)
愛是主動的,主動給予孩子的愛,發自內心的,寵是孩子想要什么的時候就給予
案例分析
1、孩子與慕青的“5分鐘”約定——到底是誰說話不算數?
2、孩子買玩具,哭鬧便買——得不到就難受
哭——微笑(孩子認為只要哭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
三、定而不讓——堅定絕對不會退讓(幫助孩子建立規則)
四、交而不教——交給孩子做但不交給孩子方法(幫助孩子學會思考和探索)
五、帶而不代——幫助孩子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帶領他千萬不要代領他)
愛而不寵——健全人格
交而不教——探索思考
定而不讓——建立規則
帶而不代——解決問題
四“不”:不逼、不寵、不騙、不寵,四“要”要主動、接納、堅定、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