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傳說堯建造了天下第一眼井,從此開啟了人類在陸地生存發展的先河,至今臨汾堯廟第一井仍在,憑后人觀光懷念,這也是背井離鄉成語的出處。水是萬物之源,一個村莊沒水源,是很難生存與發展壯大的,陳村就是一個嚴重缺水的村莊,而且至今村中無井少水,但陳村卻成為了周圍最大的村莊,這就不得不說一說陳村人民的勞動智慧了。
? ? ? 缺水之說何時起,村井曾建最高處。陳村先輩選村址會選在沒水源的地方嘛?當然不會,只是因為沒有記載,加上幾百年間的氣侯地理變化,先輩們最先取水之處已難尋覓跡,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村里人口極速增加,生產大發展,缺水變成村里的重要難題,那時村中也沒井,全村大多家戶在村中唯一的一眼洞子里取水吃,在村子的南山上有梨凹溝一眼井,有高天坡,西南坡井兒等自流泉水,村子背面有前頭嶺、紅印溝等自然泉水,也可供村民用水,那時村民用水要下很多苦功夫,少壯勞力大多會起早貪黑,會走很多路程,靠肩挑瓢舀,在勞動前或后裝滿自家的水缸,雖然費時費力,水源還是豐富的,我記得那時半山腰的泉眼常常溢流出來,流向下面坡地河槽,周邊水草肥美,孩子們常常在這里成群玩水,不時還會與飛禽走獸遭遇,泉水周圍充滿生機,充滿自然的和諧,而短短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這些泉水幾乎全部斷流廢棄,土層干裂,已無人問津,令人惋惜!
村井廢棄或許也是遭受了泉水同樣的命運,現在老人們看到過或能的想起的僅有三處井眼,全在村中堡兒坡上,并能指出具體位置,從時間上推算可以肯定是從坡上向坡下依次開挖的。第一眼井位于堡兒坡最頂處陳張保的院子里,據說這是光緒三年前的井,井水很大,因多名婦女跳井被迫淹埋,現在因雨水滲透而顯露(附圖)。第二眼井在堡兒坡中央路東,與第一眼井面直線落差不過三十米,水也很大,據說民國時閻錫山的部隊曾在堡兒上長期駐扎,吃的就是這里的水,這眼廢棄的井今天的人很多看到過,存在的時間也不長,因為我的曾祖父是發起并參與打井的先輩之一,大約在解放前斷水。第三眼在堡兒坡下現在陳天云院子的東北角,與第二眼井面直線落差在五十米左右,據說井水不多,因搶水常有爭吵,被私家管制,這可能是村民人工挖的最后一眼井了。
以上三眼井都是沿堡兒坡從上到下建造,均屬于私家所有,在解放前后都以基本斷水,從時間跨度上也不過百年時間,由此可以推斷本村先前幾百年吃水并不一定困難,村中有無自然泉水已很難揣度;從第一眼井能建在村里的最高處,就說明先輩選村址的理性判斷,早就掌握地下水脈的流線,知道堡兒坡嶺比樓坡嶺稍高,并向東南回抱,這里水脈較多,合理取水,與自然共進退,可嘆的是后來人并沒有珍惜,一味攝取,直至村中失去水源,甚至缺水斷水。
? ? ? 打洞取水多奇葩,不思取舍難周全。洞(tσng)子水與井水主要區別是取水方式不同,洞子是通過打土窯的形式,平進到水脈線上,減少了機械或人工提水的力氣活兒,水源不暴露在外,避免了風吹雨淋帶來的污染,相對干凈,這種取水方式適用于山地,或許先輩們是受婦女跳井的困惑,因地制宜地鐘情于打洞取水,這是有別于周圍鄰村的獨特做法,也是村中至今無井的真正原因。
現在知道的村中有四眼洞子,也都是圍繞堡兒坡這條水脈展開的,在百年間我村村民沿這條水脈線,挖了三眼井,打了四眼洞子,形成了L形的北斗七星陣勢,其辛苦的勞作,艱難的取舍,智慧的發展,具以見證文墨村風的榮光!
第一眼洞子(附圖),不知何時何家所打,她位于坡底窯東,陳天云井院的西南方向垅下,洞口與其井口直線距離200米左右,落差不過10米,洞深有500米,水源直取第三眼井源頭,這眼洞子至今尚在應用,只是水量少的可憐,據說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水量很大,除供全村人吃水,還供村民澆田使用。笫二眼洞子與第一眼完全相似,只是比第一眼洞子高一點近一點,也是我曾祖父為自家吃飯方便在自家院內打的,水量也不大,也為此也得罪不少鄉鄰。笫三眼洞子,位置現陳云林的窯后,建成時間在1970年左右,在村中(陳波大老院北)還建有水窯,直接從洞子內用瓷管子引水自流到水窯,大大方便了村民吃水,可惜沒幾年就斷了水水,水窯也拆了。第四眼洞子在原二隊場的北崖下,洞子比較深,也是直取堡兒坡水脈線,當時村里已將水溝的水引流到學校門前的水窯,為了村東的人吃水更方便,在洞子里用無縫鋼管引流到村東的兩個井點,水量也不少,維持十多年也斷流而廢棄。
以上四眼洞子,目前還有第一眼第三眼存在,有少量洞水供村民享用與回憶,重點是水質好,清澈甘甜無雜質,屬自然礦泉水。井也罷,洞也罷,出現斷水的原因,一是水脈屬于沙層水易地漏。二是人為過度的採取。三是人員增多植被的破壞。四是肆意挖煤對地層水脈破壞。五是氣候影響水位的下降。這也給我們諸多啟示與反思,告誡我們后人要保護環境,合理開採,擴大植被,節約用水,才是振興農村的根本出路。
? ? ? 鉆井三眼終無果,無心打井水成荒。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未,村里人口已增加到極限,村莊范圍也向四周逐漸擴大,各水窯井點的水量開始萎縮,常有整天排隊等水的現象,家鄉人也因水折騰的精疲力盡,缺水已不能滿足村子的進一步發展,吃水難得到上級組織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得到本村籍原省水廳副廳長姜凱等一批鄉賢和感懷陳村文明的友好人士的鼎力支持,由上級撥款,村民自籌出工,洪洞縣打井隊首次為一個村級組織鉆探深井,當時叫打洋井兒。在長達十年間先后鉆井三次,其中艱難不堪言語,作為省內知名水利專家姜凱前輩,曾動情地說,在有生之年,一定要為家鄉打出水來,其言也真,其情更切,雖然最終打出了水,結果卻令人唏噓尷尬。
第一眼鉆井選址在村子西河灘地里,當時村里還聘用神人異士找水源,多方考察,據說井是打成了,水也出來了,但打井隊走后,鉆井卻沒水了。第二眼鉆井在村南的灘地,現已蓋窯成為村民院落,這眼深井沒有打成,據說下邊遇到空層卡住了鉆桿,前人挖煤地下幾盡掏空,只好半途而廢。第三眼鉆井在村學校南邊的河槽灘地,據說由姜凱鄉賢親自選的省打井隊,直打到深層水,水量很大,妨氣較多,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當時水抽出來很費電,使用成本高,村民最終沒有使用,至今閑置沒啟用。
? 進入二十一世紀,農村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水電設施工具不斷進步,農村經濟條件大大改善,特別是一度煤炭價格走俏,很多人著眼村西的處女地,有多家在這里打井窯取煤,但無一例外,各家井窯不深就出水了,挖煤不成就把水引到村內供人使用,雖然收取一定費用,卻解決了村中吃水難的問題,打窯見水使村民終于發現村西地下水源的豐富,如今已有人專門打了深井,鋪設了管道,在村中的樓坡高圪塔上建了水窯,定時送水,陳村人民終于吃上了自來水,吃水難問題最終由村民自己徹底解決。
(未完待續……泊池云天)
? 吃水方便了,但水的質量遠不如村中井洞中的水好吃,仍有很多人選擇用現存的洞子水,泡茶熬粥燒飯,我每每回村總有鄉友請吃請喝,他們還會時不時告訴你,這是洞子里的水,滿臉洋溢著會意的微容,看來井洞歲月已深深烙在村民的靈魂深處,總讓人難以忘懷。
村北三嶺右為堡兒坡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