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被一個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新聞刷屏了,一位媽媽陪兒子寫作業,結果累到心梗住院了,然后這位媽媽表示:“想通了,命重要,作業就順其自然吧”。
很多陪孩子寫作業的家長表示非常認同,紛紛發表了自己在輔導作業過程中的各種感受。
我在家里就專門負責輔導孩子作業,雖然沒有網上流傳得那么抓狂,但總有一些事情讓我壓不住心中的怒火,想對著孩子吼上一通。
“的地得”不分,就是其中一項,小學在這方面還沒有那么高深和拗口的要求,只要記住修飾限制+“的”+名詞 ,修飾限制+“地”+動詞,動詞(形容詞)+“得”+補充說明 這幾個簡單的規則,就能夠解決百分之八九十的問題了。
但孩子偏偏就是記不住,每次作文和課文默寫,必有幾個亂用和混淆的情況,這讓我非常崩潰,在一一幫他糾正的時候,就在那里想:為啥就是這么屢教不改呢?
前幾天三水在點評我的文章時,兩千來字的文章里,幫我指出了近十處“的地得”誤用的情況,并且有的非常明顯,例如:“我趕忙謙遜的對他說”,這里的“的”明顯的就應該是“地”,我并不是不知道,但卻在字里行間中充滿了這種錯誤。
回想起輔導孩子作業時那種怒其不爭的場景,再看看自己,的確有點汗顏。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好友幫我指出這三個de用法錯誤的問題了,早在第一次被訓練營的點評嘉賓點評文章時,首先被提到的就是關于de用法錯誤的問題。
自己也算是屢教不改了。
關于這幾個字de的用法和歷史,我特意在網上查了一下:
在唐宋早期白話中,有“底”“地”“得”三字。元明以后,“底”變為“的”,而“地”“得”也多用“的”。一時間,三個字幾乎統一為“的”。民國時候,胡適等學者提倡白話,于是也曾發生過“底” “地”“的”到底該用哪個字的大討論。討論的結果是,你想用哪個就用哪個,完全看個人習慣。
所以去讀四大名著的作品,去看魯迅等民國大師的文章,很多時候都是不分哪個de的。
不過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總感覺中間是經歷了多次反復。我上小學和中學的時候,三個de的用法是有嚴格區分的,等到上了大學,以及參加工作后的很多年里,慢慢就淡化了這個概念,或許也是因為不參加考試也就不重要了。
所以孩子上小學后,當老師在我幫忙輔導過的作業上畫了一個大大的叉號時,我才知道現在的要求還是那么嚴格,或許是用法又改回來了,也有可能是一直都那么嚴格。不過已經養成了這么多年的習慣,一旦寫起文章,就完全不顧了。
在我文章里,最常犯錯的是“的”和“地”,其實不同的de字其實表達的含義及側重點也不同,“開心的笑”是靜態描寫,讓人想到的是掛在墻上的一張笑臉,而“開心地笑”卻是動態描寫,讓人感受到的是爽朗的笑聲。
寫作也是一種態度,整篇文章這么多“的地得”不分,并不是不知道三個字的用法,而是沒有去關注細節,而一篇優秀的文章,常常就是需要細節展示足夠到位,措辭經得起推敲。
我經歷的幾次點評課,都是從de的用法開始評起,這里要糾正的其實不是幾個錯別字,而是對自己一種從細處著手的要求。要想做好一件事情,應該就是要從這些細節入手。
的地得,算是我在簡書的第一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