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特別鐘愛講思維方法的書籍,特別是能比較系統的刷新一下自己看世界的角度的書,《開放的智力》顯然就是這樣一本書—— 一本在思維方面有系統、也有洞見的書。
作為一個理科的研究生,一個愛智求真的人,我喜歡看一些和哲學原理、思維方式有關的書籍。我覺得這本書是有以下特點的:
1、新。這本書是知乎文集?,是以解答問題為角度,用經典的智慧解決新的問題是它的特色。因而這本書的實體特征是“新”。你可能會說,書應該是越經典越好,這也許是對的。但是另一方面,我認為比較新的書,特別是寫的好的新書,至少有以下優勢:能夠廣泛采納相關領域的優秀成果,從而擁有更完備的看問題的角度;能夠從新的問題的角度出發,從而擁有更強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當然這是從一個理科生的角度說的,?是從時間有限的“有目的閱讀”的角度思考的,希望大家不喜勿噴。如果是需要廣泛吸收一個領域的精華,或者是喜歡“無目標的閱讀”,建議還是閱讀大量的經典著作為宜。
2、心理學的角度。本書的作者是心理學博士采銅,自然避免不了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解釋人的思維的問題,這一點為本書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提供了保證。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能明白:
在‘如何學會多線程工作?’這一章里,作者是從認知心理學角度提出了“切換代價”這一理論。(心理學家早就發現,當你從任務A切換到任務B后,執行任務B的績效要明顯比非任務切換條件下執行B的績效差,這個差異稱為“切換代價switching cost”。切換代價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任務A留下的認知慣性,也就是我之前已經習慣了任務A的認知情境、反應方式,這個慣性會對完成任務B造成干擾,二是做B的時候需要對B進行認知重構,重新回憶起B的相關背景和信息,這個重構也需要時間,而且可能不完整。)。從而指出無論從心理學理論和生活經驗來看,這種需要任務切換的多線程工作效率很低,感覺很糟。根據這個問題繼續深入研究,發現問題在于任務的分解,即將問題分解為“可中斷的部分”和“不可中斷的部分”,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三明治模型”。(三明智模型由三層組成,一層是操作性事務層,如具體的體力勞動;第二層是支持性事務層,如一些補充性的、難度不高的事務;第三層是核心思考區間,需要集中精力解決,無法容忍被打斷),并以此推翻了傳統的時間管理方案,得出“我們要管理的并非是物理學意義上的時間,我們要管理的是心理學意義上的運用心智的意愿和能力”這一結論。
從心理學角度給出一些問題更好的解答,是這本書的價值點所在。我認為從不同的學科提出的不同的解決問題的角度,是?這類書的最大意義。
由于本書的結構較散,章節之間非常獨立,基本無法作出完整的書評,所以我選擇了幾個我認為比較有價值的點與大家分享。
1、如何成為很厲害的人?學會在理論和現實之間交錯思考了解和洞察現代世界的運行規律廣泛的閱讀,涉獵多學科知識,不為自己設定專門的邊界一邊學習一邊工作。并列出了一些牛人的模式:
2、 警惕單因素模型。通過構建單因素模型實現營銷對象的“認知窄化”是現代洗腦慣用的伎倆(沒有任何事情是由單因素決定的)簡化。就是把忽悠對象遇到的各種問題,直接簡化為單因素原因。攻擊。攻擊其他競爭性觀點,借此證明自己是對的(雖然邏輯不成立)攀附。無法攻擊的就攀附,把別人的觀點扭曲,歸到自己的單因素模型(比說某某研究院專家研究表明某某物質可以減肥,而我們的產品中正好有這種東西)。
我從這一章得到了重要的啟示,并從中延伸思考到了事物的本體論。事務的本體是復雜的,是有多面的,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得到的結論差別很大。一個不能理解事物本體的人,很容易被別人洗腦;一個能理解事物本體的人,可以從一個局部構建事物的本體,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事務,刷新你的世界觀。
3、東北大亂燉。從多個(獨立的)源頭獲取信息有兩大好處可以獲得更多的線索,如拼圖般把隱藏的輪廓顯現出來信息之間可以相互驗證,淘汰掉可信度不高的信息當我們搜集的信息還不夠全面,只是還不夠充分時,過早,輕率的提出觀點是災難性的。我們都有一種【證實偏見】一旦我們提出了一個不成熟的觀點,那么就會選擇性的選取支持他的證據,而忽略相反的證據東北大亂燉要訣有四掌握盡可能多源的信息和多源的知識避免先驗假設,在信息沒有搜集完畢前一般不要做出猜測和推理同時性地,聚合式地匯集所有相關的信息和知識。同時使用理性和直覺的力量提升自己的信息分析能力需要修煉以下幾點縝密、開闊的信息偵查能力日積月累的知識積淀,注意廣度和深度的結合避免思維固化的意識和能力,包括橫向思維訓練對理性和直覺的合理運用。
4、多線程工作。上面已經講過,不再贅述。
5、怎樣思考。思考的十種技巧回到原點重構問題自定而下(從最高層次問題逐步向下分解)抓住主線因果推論(通常一個現象的發生不一定只有一個原因,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發現關聯情景預演向后推理(從最后的結局往前倒推)(當我們再原點思考但由于必要信息太少而無果時,可以直接跳到終點,從結果倒推得到結果必須要實施的步驟,然后繼續倒推)橫向激發迭代探索(不必期望一蹴而就解決復雜的問題。更可行的辦法是,先想辦法,做出最小可行化產品,然后迭代改進。
6、《避開軟性洗腦》。兩個關鍵詞【情緒反應】和【選擇性注意】三腦理論:人類在漫長的進化中形成了有三層構造的大腦。其中最底層是【爬行動物腦】,他控制我們人的動物本能那一面。中間層是【哺乳動物腦】,或稱邊緣腦,負責人的情緒和情感反應。三層為【新腦】,即負責專屬于人才有的功能,主要包括人的智力活動,說話、閱讀、思考、創造等。大腦中的三層結構出現沖突之時,一般是最底層也就是最原始的那一層獲勝。在任何一個時間點,人只能在同時呈現的大量信息中選擇性地關注其中的某一小部分,而忽略掉大部分,最后才是對小部分信息的加工和理解。人在長期的進化中形成了【樣例學習】的機制,即少量的樣本就可以形成某一概念的【原型】,也就是基于少量的及不完整的信息就可以做出概括性的結論,而情緒喚起的效應則會加深人們對少量信息的印象,起到了信息鎖定的作用,加深了人們的統計偏見。如果一個人對某事物深信不疑,所有與這種信念沖突的證據就都被他們選擇性忽略,而支持這種信念的證據都被他們放大。
7、信號與噪聲。塔勒布《反脆弱》用【脆弱】【強韌】和【反脆弱】三元結構分析世界脆弱的經不起波動,強韌的對外界沖擊無動于衷,反脆弱則可以從一定的負面波動事件中受益。【杠桿理論】就是同時采取兩種極端行動,一方面,在大多數投入中采用能抗拒負面風險的【強韌】結構,也就是專注在一個既定的領域學習。另一方面,拿出較小一部分時間,進行積極地、大膽的探索和嘗試,以博取迎接正面風險的機會。具體來說,如果你每天有八個小時固定學習時間,那么你可以選擇【二八開】把其中6.5小時用在專業學習上,在這個時間內要盡量避免各種“噪聲”的干擾;而剩下的1.5小時則可以自由學習,從而增強“反脆弱”性。說不定就在這1.5小時中發現人生的新大陸。
本文完畢。
寫于2016年02月25日,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