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書筆記(五)2022-02-0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書筆記(三)


文/高明云

2022年讀書筆記

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以以下三個出發(fā)點為目的:

一、了解一些心理學知識,學會從心理學的專業(yè)角度重新認識自己

二、從蛤蟆的成長故事中獲得成長的力量。

三、了解一些心理學知識,有助于理解學生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

四、了解一些心理知識和心理咨詢技巧,自助助人。

第七章:憤怒的表現(xiàn)

50、蛤蟆意識到那時在獾面前的懺悔只是表象,其實他是在防御獾對他的攻擊,不是發(fā)自內心的東西,就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51、咨詢的議題一直都是由你來設定的。每一次面談中,我都在幫助你探索一些問題,這些問題能讓你最大限度地去學習和覺察。如果你能自己找到這樣的問題,說明我們真的在進步。

52、情景:你被兩個仁慈的獨裁者給俘虜了,他們完全掌控了你,同時,又對你倍加關心照顧,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感受很復雜。”“正是這樣!而這就是你小時候所體驗到的。這樣仁慈的獨裁者,也就是你的父母,顯然占了上風,而你又完全依賴著他們,你怎么能對他們生氣呢?何況你還愛著他們。”

“的確是個兩難的處境。不過,如果我的憤怒真的遇到了我父母絕對的權力,會發(fā)生什么呢?”“你得學會如何不帶攻擊性地發(fā)火。”“這是不可能的,憤怒一定是有攻擊性的,這是憤怒的定義啊。也許答案更可能是這樣:我學會了完全壓抑我的憤怒?”“我對這個答案感到懷疑。憤怒是我們行為的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壓抑下去。我們換個比喻,這次用科學來打比方。想象一個煤氣罐開始發(fā)燙,壓力越來越大,有爆炸的危險,怎樣可以迅速減壓?”“第一種方法:盡可能把閥門開到最大。這是有些人應對憤怒的方式。他們像噴射氣體一樣,瞄準一個選定的目標釋放憤怒,然后再恢復常態(tài)。這樣的方式會造成傷害,還會對人際關系造成不利。第二種方法:慢慢打開閥門,這樣就能讓氣體在一段時間里慢慢滲漏出來。”“發(fā)現(xiàn)了嗎?你快找到答案了!你和其他很多人學到的,就是如何不帶攻擊性地發(fā)火,你采取的方法就是用緩和的方式來釋放憤怒,讓別人幾乎覺察不到,這樣就不會讓任何人不安。”

53、

這個圖的關鍵在于,所有這些行為策略實際上都是從我們童年發(fā)展而來的防御機制,用來保護我們免于受到危害。這危害可能是真實存在的,也可能是想象出來的。當成年人慪氣、撒潑、郁悶或是厭煩的時候,我們會想他們究竟是行為不當,還是在無意識或無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為模式。

54、這類行為會導致兩個后果,都是負面的。第一個就是會被人嘲笑。看到一個成年人撒潑慪氣是件蠻好笑的事情,但也讓人尷尬。而更嚴重的后果是,這類行為告訴別人,這人是個失敗者。

第八章:意外的訪客

55、蛤蟆感覺到獾指責的眼神,他開始感到憤怒,可憤怒很快化為悲慘的心情。蛤蟆覺得在獾的眼里他只是矯情,他真希望自己能振作起來,學學老獾的樣子。

56、蛤蟆心亂如麻,他生氣極了,真想一拳打在獾的鼻子上。? ? 可他轉念一想,也許獾終究是對的,也許自己應該辭職讓獾接管,獾肯定會對工作投入大量精力。但蛤蟆又想到,獾也會把別的東西帶到工作里,獾會發(fā)脾氣,不包容,還會惹惱別人。蛤蟆敏銳的覺察到,這就是和獾相處的代價,可這代價是不是太高了?

第九章:秘密協(xié)議

57、蛤蟆在生氣,憤怒和狂躁也只在他心里翻江倒海,沒有一點外露,所以旁人根本看不出他的感受有多強烈。到了晚上,憤怒平息了,他又和往常一樣心境不佳,感覺悲慘。他想:“老獾終究還是對的,他當校董比我好得多,他又動力,也有決心。或許他們讓我當校董,不過是想在我的莊園舉辦夏季活動罷了。”

58、“真他媽糟透了!”蛤蟆平時不說粗話,可這回就像被颶風的尾巴掃到一樣,僅剩的一點怒火還是濺出了火星子。

59、很糟糕,似乎我對自己對別人都沒有什么價值。

60、“PLOM”游戲,意思就是“可憐弱小的我呀”。這個游戲你每局都贏了,也可以說是輸了,這取決于你自己的看法。

61、我說的“不誠實”和平時的意思有些不同,我是說,你可能對自己不誠實。為什么你總是遇到類似的事情?這些事情最后都讓你顯得愚蠢,讓對方占了上風,讓你感覺又變回小時候那個可憐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純屬倒霉,還是因為你用某種方式和對方共謀了這件倒霉事兒?

62、“共謀是什么意思?”“意思是達成一種秘密協(xié)議。我用共謀是想說,你偷偷地 無意識地配合對方,來給自己制造不快,這就是在玩心理游戲,而且在游戲里輸?shù)娜瞬潘阙A家。”

63、你說到“共謀”,說到我想讓我自己不快樂的時候, 我的胸口直發(fā)燙。我在努力然自己活得悲慘,這聽著也太蠢了。“蛤蟆,咨詢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概念,乍一聽會顯得愚蠢、不合邏輯,甚至讓人害怕。但是越是能幫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發(fā)激烈的阻抗。”

64、“為什么呢?”“因為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們的心理平衡,它們最有 可能帶你走向深層的蛻變,而這個過程往往是痛苦的,我想你現(xiàn)在也感受到了。我們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總是我們喜歡的樣子。從當下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必定要經歷行為和態(tài)度的轉變,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需要勇氣和決心。所以蛤蟆,你現(xiàn)在應該懂了,為什么你會拒絕打開這扇學習之門,因為它通向一條艱苦之路。”“但這扇門也可能通向深刻的領悟。”

65、處于“父母自我狀態(tài)”時,我們表現(xiàn)得正如自己的父母。記住,他們是我們最早接觸的人,因此對我們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父母狀態(tài)”包含了自出生起,我們從父母那里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還包含了對生活的評判標準,讓我們借此判斷是非對錯。這些價值觀來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們行為的人。他們的言行塑造了我們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對我們之后的人生產生影響。

66、我們絕不是父母的翻版。雖然父母對我們影響極大,但每個人自身的獨特性確保了我們不是父親或者母親的復制品,而是獨立的個體。

67、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

68、1、每個人都有“父母自我狀態(tài)”。2、似乎沒有證據(jù)顯示蛤蟆又“父母自我狀態(tài)”。3、他是怎么運作的?

69、困惑是學習過程的第一階段,這說明固有知識的局限開始被打破了。你要直面新的信息,這些新的信息會挑戰(zhàn)你現(xiàn)有的觀念和行為模式。由此產生的焦慮是讓你改變的動力,很可能也會開啟你的創(chuàng)造力。

70、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71、會嚴厲地懲罰,包括折磨自己,在極端案例里,甚至會施以極刑。但問題是,即便對自己輕判,這種譴責和懲罰也可能伴隨一生,變成無期徒刑。

72、這么說也許有點殘酷,蛤蟆,能幫你的人是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許多問題需要你向自己發(fā)問。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嗎?你能對自己好一些嗎?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第十章:午餐聚會

73、他覺察到自身的變化——他的內心深處多了幾分力量。他發(fā)現(xiàn)自己能更理性地思考那些讓人情緒翻騰或是感到害怕的想法。當客觀的檢視自己時,他情緒波動沒那么大了,這使得他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從而學到東西。然而從理性角度講,他總覺得還有一些未解的疑團。

74、他了解了自己在“適應型兒童狀態(tài)”里待了多久,也開始明白他真的會批判和懲罰自己,正如小時候父母對他做的一樣,這甚至是在滿足他的需求。他想起蒼鷺所謂的“共情”——“偷偷地或無意識地配合別人”。一個人能同自己共謀來譴責自己嗎啊?而且不自知,連潛意識也沒能察覺到?

75、蛤蟆很難應對這些想法,尤其當這一切還涉及他自己。它們在腦海里掠過,如影子般難以捉摸和窺探。再往前走是哪兒?蒼鷺不斷強調要理解和學習,可這條路最終通向哪兒?和蒼鷺面談到現(xiàn)在,這是蛤蟆第一次產生困惑,不知咨詢還會持續(xù)多久。

76、蛤蟆沿著河岸去河鼠家的路上時感覺到非常敏銳,仿佛卸下了習慣已久的盔甲。他的各種感官,尤其是視力,似乎格外敏銳。草木的顏色分外鮮艷,以前怎么沒發(fā)現(xiàn)綠色的層次這么豐富。他能感受到外界萬物的存在了。對四周環(huán)境也非常敏感。他發(fā)現(xiàn)自己邊走邊檢視著內心的感受,就像飛行員升空前檢查設備一樣仔細。雖然對老友重逢稍有擔心,但他大體上心情還不錯。

第十一章:蛤蟆先生的選擇

77、我不確定。要了解自己腦子里的想法是很難的。不過,我明顯感到更有力量了,這很難解釋。有時那種熟悉的情緒還是會來,我會悲傷,會覺得自己沒價值。那種情緒還藏在我心里某個角落里,不再被它牽著鼻子走。

78、應該還存在另一種自我狀態(tài),讓你既不會表現(xiàn)得像父母,也不會感覺像孩子。在這個自我狀態(tài)里,你更像個大人,更像當下的自己。——成人狀態(tài)。

79、自我狀態(tài)的三位一體,分別是父母、成人、兒童狀態(tài)。這個三位一體也代表了人格的結構。

80、“成人自我狀態(tài)”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我們能應對此時此地正在發(fā)生的現(xiàn)實狀況。在這個狀態(tài)下,我們能計劃、考慮、決定、行動,我們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處于這個狀態(tài)時,我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為自己所用,而不是被腦子里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相反,我們能思考當下的狀況,基于事實來決定要怎么做。

81、在成功的人生里,這三種狀態(tài)都是必要的。他媽已經演化了千百年,所以每一種狀態(tài)肯定都很重要,都對生存有價值。不過,我們可以說的是,“成人狀態(tài)”有它的特殊重要性。只有在成人狀態(tài)里,才能學到關于自我的新知識。在“兒童狀態(tài)”時,你會體驗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壞的都有。你會再現(xiàn)過去的情形,再次體驗過去的情緒,可你學不到任何新的東西。在“父母自我狀態(tài)”時,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不管是哪種,你都在用言行重復從父母那里學來的觀念和價值觀,你會想證明給別人看,讓別人接受你的觀念和價值觀。這種確信無疑的狀態(tài),就沒法給新知識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舊的思想主宰著你,這就是為什么單靠爭論不能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只會讓人更固執(zhí)己見。

82、在“成人自我狀態(tài)”時,你才能思考當下的事情,評估自己的行為。或者傾聽別人對你的看法而不馬上駁斥,當然這一點很難做到。

83、第一、沒人能強迫別人進入他們的“成人狀態(tài)”。你只能鼓勵他們,就像我一直在鼓勵你一樣。但我沒法強迫你,只有你自己能決定要怎么做。第二、我不知道你應該怎么做。咨詢的主要目標是讓你自己找到答案。我會在這個過程中協(xié)助你,但只有你自己能做決定。

84、難,是因為這個過程需要艱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我們在另外兩種狀態(tài)時,像父母或兒童一樣行事,幾乎不需要去思考。因為我們知道要做什么,說什么,就好像在演戲一樣。就好像出演一個我們最喜歡、最了解的角色,臺詞和動作都爛熟于心。比方說,有個角色叫“生氣鬼”。生氣鬼很懂該怎么表達憤怒。遇到合適他演的劇目,他能一字不差地說出臺詞,而且他經常遇到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奇怪?他能不假思索地切換到憤怒的語調和音高,自動篩選出合適的用詞,他的整個姿態(tài)都在表達憤怒。總之,他演的生氣鬼接近完美,而關鍵在于,甚至都不用動腦子!就好像為了這場演出他排練了一輩子,而頻繁地出演這個角色也使得他每一次表演都更傳神。

85、我認為沒有人能讓我們產生什么感受,除非他們用蠻力脅迫你。說到底,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我們選擇了憤怒,我們選擇了悲傷。一個人怎么能進入你的腦袋,強迫你產生任何情緒?那才是真的不可能。別人或許會影響或說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決定要選擇什么樣的感受。“選擇”一次可能不太恰當,我們做這些選擇時都是無意識的,更像是一種條件反射。

86、條件反射——一種針對特定刺激物的自動反應。我們現(xiàn)在討論的是情緒化的行為。以往的經歷教會我們在相似情景下不經大腦就能自動做出反應。

87、蛤蟆,你這段時間的不快樂,該去怪誰?是誰讓你情緒那么壞?“你還要為自己的不快樂責怪別人多久?”

88、你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還包括你自己的情緒,這才是成年人會做的事情。毫無疑問,這很難,但相比于責怪別人,它還真有個天大的好處。你能開始多此行動了。如果你為自己負責,就會認識到你對自己是有主動權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變自己。

89、“那我的父母呢?我能對他們做什么?”“原諒他們。”蛤蟆心里的聲音冒了出來。他想問蒼鷺為什么要原諒父母,是他們讓他的人生那么痛苦啊。為什么他就不能以怨報怨,讓父母也嘗嘗他小時候的滋味?他不只對父母生氣,也開始對蒼鷺生氣,蒼鷺和父母在他眼前慢慢重合,變成看同一個怨恨對象。他覺得自己的暴怒就快決堤了,要是釋放出來,后果不堪設想,甚至讓他想殺人。蛤蟆坐在那兒,心跳加速,渾身發(fā)燙。然而如往常一樣,再刺激的憤怒最終都化為烏有,只留他在疲憊中痛苦悲傷。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