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生篇運用較好的,是很喜歡講“達人”這兩個字的日本人,他們各行各業的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一種高度的自尊心的,那個做到最好的動力來自于他們的一種自豪,我既然人在這邊我要把我的生命力發揮到最漂亮的地步。
1.“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如果你能夠通達這個生命的真相,你對你的生命能夠確確實實承認關于你生命的事實時,你就不會花力氣去搞這個生命里頭搞不出名堂的事情。
當我們能夠搞清楚,我們生命之中投資在別人身上的力氣常常是血本無歸的,這個時候我們就會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還是投資在自己身上比較有利可圖。
那什么叫做“無奈何”呢?就比如說,一個男人,當你決定要嫁給他的那個當下,你一定要承認一件事,就是你的余生,他不會變得更好。你覺得他一輩子就是這樣子,你還能夠忍受得了,那你就嫁吧。有多少人非常愚蠢地以為她可以慢慢改造那個男人,這種人的力氣不如丟在水溝去喂狗,花力氣去改造一個人是天下最無聊的事情了。
2.《阻力最小之路》中曾提到過一個例子:他說從前開始學習樂器的時候,他的老師用一種訓練方法,就是比如先給他一張比較簡單的歌譜,他練習得磕磕巴巴的。當然如果他再花兩三個禮拜或五六個禮拜的時間,一直練這一首簡單的曲子,他可以練到很完美。可是他的老師下個禮拜又換一首更難的了,然后他就要切換到一首更難的。然后再下個禮拜再換更難的給他,然后等到練完一個學期,他前面的幾首,每首都吹的超順的。人要在自己設定的一個小范圍里面練到完美,其實那個能夠練到的功力不多。需要不斷面對高難度的東西,功力才會增長的比較快。學習的過程如果你能夠容忍每次進步都經過很多不完美的話,真的就會進步比較多。所以這是人自我修煉的第一個小小原則:不要要求自己在一個比較低的地方達到完美,而情愿要設定更高的目標,這更高的目標上面不完美,但反而進步的幅度比較大。那你再回頭做比較低的部分,你會發現你可以做得很好。
---看到這邊真是有點淚奔的感覺,我大概可以寫一篇叫做學習古箏的悲慘經歷的文章,在我經歷的三個一對一教學的老師中,只有第一個老師是這么教的,于是我的古箏水平就一直停留在第一個老師教完時的狀態。關鍵自己還一直沒明白為什么。
3.當我的生命里面,你拿全世界的財富跟我換這個東西,我也不跟你換的時候,我怎么可能做不好這件事情。你給我多少錢,我也不想過另外一種人生,那么這才是我想要的人生。
你在這個世界上面,你修煉的道路上面,你對有形世界的得失心越重,而你內在能夠往里面練成的心力就越差。可能我們的人生,有機會能夠找到,有些事情我們真的是很愛的,就是沒有什么理由就是很愛的。當你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道家的原則是,我根本不需要去討好任何人,沒有人給我掌聲也沒關系,重要的是能不能盡全力把這件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