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未來簡史》,最重要的感悟就是一句:87%的人將成為“無用階層”。
結合最近閱讀的KK的《必然》,杰瑞卡普蘭的《人工智能時代》兩本書,未來不可避免是一個高度關聯、無孔不入的智能世界。以往依靠智商和經驗的工作崗位,早晚會被計算機和機器人替代。用算法來模糊有機和無機之間的差異。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人會從智人進化到神人。
心中一陣“草泥馬”飄過......顯然,我是無所謂了。但我第二時間想到的是,那我們的孩子的教育該怎么辦?
各位有沒有意識到,今天的小學生真正在他人生的頂峰、最需要小學所教的能力,是什么時候?其實不是高考的時候,而是35歲的時候,這一輩子他在職業最頂峰的時候,最需要運用到一些從小到大學習的人際技能。所以今天所講的人才,是要適應他35歲也就是2040年的社會,而不是適應16、18歲高考時候的人才。
那么重點來了:2040年的職業環境應該是怎么樣的?有三個改變:
第一個改變:能力的改變
在過去20年間,在信息時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來20年會極大程度的被計算機和智能算法所取代,而到那個時候,所有做這些工作的人都有可能失業。比如現在很多人都趨之若鶩的銀行柜員,會計,律師,翻譯,甚至醫生等。五年、十年之后,這個職位就會越來越少,如果你沒有別的技能,會非常尷尬。
邏輯分析能力是信息時代(現在)核心。而概念時代(2040年)需要什么呢?是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
舉個例子,麥肯錫是全世界最大的企業咨詢公司,1993年員工有67%是MBA,2003年這個比例已經降到了41%。現在10年過去了,還在繼續往下降,那么是什么人填補了麥肯錫這些頭腦一流的MBA呢?是麥肯錫增加了很多MFA(Master of fine art),就是藝術碩士。麥肯錫意識到,他們的調查報告必須要用藝術的方式來表達,于是很多MFA慢慢替掉了MBA。
更加好玩的是,有幾個公司最近很火吧,一個是蘋果,蘋果靠什么,靠程序員,靠工程師嗎?不是,靠的是好的理念,是不是靠概念取勝的呢?第二個小米,小米靠什么?小米背后沒有很雄厚的產品工廠,但最核心的是依靠很雄厚的粉絲營銷和參與感,是靠感知來運作的,而不是靠邏輯呢,再比如海底撈的服務也是一樣,還有“網紅”,網紅是典型的高感性高IP的人才。
信息時代向概念時代推進的時候,那些原本僅靠知識和邏輯工作的人,基本逐漸就會被電腦所替代,越來越貶值,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能夠真正的做起來。計算可以被電腦完成,但是創意不能。
換言之,理科生如果不是特別拔尖,你將不如文科生吃香。(特別拔尖的理科生會進化到神人)
第二個改變:改變會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測
2010年,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強是40年,而世界一千強是30年,而你們的職業生涯有多長呢?如果25歲參加工作,65歲退休,那就是40年。這意味著如果你一畢業就創業,一創業就創成了世界五百強,那么在你退休的那一年,公司正好倒了。有百年老字號,但不會有百年企業,阿里巴巴說要做101年的企業,現在已經不提了,馬云明白,在這個多變的時代,耍太極更符合時代的精神。
所以當世界五百強都只有40年壽命的時候,你就會更明白,未來的孩子不可能不換工作,他這一輩子一定會至少換五到七份工作,而且換兩到三個行業。其實不僅公司命短,行業的命運也如此。一輩子在一個公司,一個行業會變得越來越難,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還教他在大學期間,做好一個專業,你覺得是不是有可能是對他的詛咒和害他呢。
第三個改變:是以幸福與自我實現為核心的生涯。
2008年中國人均GDP是3400美金, 2013年人均6470美金,2017年的時候中國人的平均GDP估計超過8000美金,為什么3000美金和8000美金這兩個數據這么重要?因為在經濟學上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察現象發現,3000美金是一個國家開始現代化的界限,意味著一個國家和民族掙脫了貧困,開始過得小康和幸福,8000美金也是經濟學上公認的一個拐點,在這個點之后,幸福和經濟收益沒有顯著的正相關,也就是說再過一兩年我們不管怎么掙錢,都不會過得更加幸福,我們的幸福感不會隨著我們的收入開始上升了。
所以我想下一代人,一定不會像我們這代人,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生存,追求賺錢,而是為了追求什么?他們會真真正正的代替我們開始追求幸福。這其實也符合馬斯洛的需求三層次理論:底層的生存、中間的社交和高層的自我實現。
就說現在的90后,90后是第一批公開在網絡上承認自己是腦殘、屌絲,承認對方是女神的群體。心理學上,一個人的內心要極其的強大,才敢自貶到這個樣子。90后早就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六人天團天天關注,認同感需求已經爆棚了。
所以90后就呈現出強烈的自我實現需求,雖然這很困擾著我們,但是從好的方面來看,如果把整個家族作為一個人來看,其實90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實現了整個家族從開始的安全感走向自我實現、被認同的需求,雖然有一點稚嫩,但他們去追求個人成長和存在感是歷史趨勢,與外界的環境完全符合。
講到現在,你覺得你的教育符合這個年代嗎?就你對于孩子的教育,真正能夠讓他們勝任這么一個年代嗎?勝任這么一個理性減退、概念增加,專業、行業、職業都迅速變化,真正追求幸福,而不是追求成功的年代,你的教育勝任嗎?
那么問題來了:未來世界的主人翁,教育需要什么改變?同樣有三個改變:
第一個改變:教育從理性到感性
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說,未來有六種技能:設計感、講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還有你需要會玩,你需要找到意義感。
簡單說,2040年,當我們和美國的人均GDP平等的時候,活的很好的人應該是這樣:有品位,會講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兒,會玩兒,而且有點自己的小追求。
如果在90年代,可能家長們會建議兒女們選擇公務員、銀行柜員和土木工程師。因為一技藏身,有一個組織,有一個單位,有一個技能藏身最安全。可能近些年,家長會鼓勵孩子們去讀國際貿易、金融和計算機工程。但是在2040年,社會中最核心、最優秀的一群人,在我看來,一定干著像“創意、導演、旅游策劃,物聯網產品,體驗產品的發明”,這種人文和科技交融的職業,這種職業,才是未來的大趨勢。
第二個改變:教育從規劃到適應變化
我們先來看一個著名的案例,在1953年的時候,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關于目標對于人生的結果調查,發現27%的人沒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目標清晰但比較短期,3%的人目標清晰且長遠。在過去了25年后,發現目標越長的那群人,活的越好,3%的人成為了頂層,而27%的人活得很糟糕。
但經過調查證實,這完全是一個從頭到尾編出來的故事。
編出來的故事,為什么那么流傳盛廣?因為符合我們對于錯誤的判斷,我們總是希望未來被計劃、規劃、設定,父母親希望孩子能夠很早就定下來,不要動。
在我看來,未來你給孩子最大的傷害,莫過于在所有需要做最重要決定的時候不讓他做,小學不讓他做,大學不讓做,媳婦不讓他挑,房子不讓他選,工作幫他找好了。于是到他35歲那年,真正面臨他的職業變化的時候,你什么都不懂,而他一次都沒有做過選擇。
所以在今天,一個真正比較恰當的人生態度,是適應比規劃更重要,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們,定一個三到五年的計劃,就足夠了,然后有極強的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好奇,擁抱變化,在恰當的時候,可以創造自己喜歡的事業。一定要相信“兒孫自有兒孫福”。
第三個改變:教育從追求成功到追求幸福
在未來,成敗是常事,而且失敗越來越無所謂,成功越來越無足輕重,在一個注定要成為無用之人的世界,一定要讓你的孩子有獲得幸福的能力。所謂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愛因斯坦成功的創造了一個能發揮自己優勢的工作方法,有些人可以把興趣變成自己的熱愛,還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后的意義感。所有這一切,都能讓你覺得:工作雖然不怎么成功,但一定必須是幸福的。有所事事而無所謂,無所雜念而有追求。
吳曉波有篇很好的文章《寫給女兒的信》,其中有一句:“生命就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港真,吳曉波的教育思路看似很超前,卻也是很現實。
未來已來,作為父母,我們放棄功利,滴灌,短期的教育理念。轉變為尊重孩子的興趣,鼓勵創新思維,保持求知欲終身學習,培養擁抱變化的能力。最后直達教育的本質:教育是幫助一個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尋求自己的幸福(1956年美國教育法案中的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