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花開的季節(jié),二官寨等你來

題記――
近年來,恩施市政府巧打生態(tài)牌,妙念山水經(jīng),跨越式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完善了大批旅游基礎設施及服務設施,鄉(xiāng)村旅游“破繭成蝶”,蔚然成風,涌現(xiàn)了一大批像二官寨這樣的美麗鄉(xiāng)村。2016年湖北省共10個村莊獲得湖北省旅游魅力名村殊榮,二官寨村榜上有名。

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山村,曾一度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近幾年來隨著當?shù)厣鷳B(tài)旅游深度開發(fā),終于揭開了她神秘的面紗,每到油菜花盛開的季節(jié),八方游客紛踏而至,陶醉其中,流連忘返,這便是被譽為“現(xiàn)代版桃花源”的二官寨。

二官寨地處恩施市盛家壩鄉(xiāng)西南,總面積37·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所轄5個自然村落各有特色,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小溪和舊鋪兩個古寨。

此前我也只是經(jīng)朋友的口傳和朋友圈信息對二官寨略知一二,直到上周六跟隨錸嗨吧徒步隊親臨此地,才深切地感受到了它的古樸之美,恬靜之美。

這一天的上午九點,天氣晴朗,我們一行三十人分乘六輛小車從恩施出發(fā),兩個小時后抵達二官寨,從游客中心再步行前往小溪。

二官寨游客中心(陶語拍攝)

沒走幾步,就聽見了嘩嘩的流水聲,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就是小溪河,河上架起了一座廊橋(當?shù)厝朔Q涼橋),廊橋在三分之一處一個九十度地拐彎,然后筆直地橫跨河道,直達彼岸。河的對岸就是胡家大院,遠遠望去,木墻黛瓦,綠樹婆娑,原本古樸的色調在艷陽的照射下竟也褶褶生輝。

小溪涼橋(陶語拍攝)

小溪胡家大院(陶語拍攝)

小溪河的水清澈見底,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閃閃,一路歡歌奔流而下。友友們三五成群地涌向河邊,有的擼水,有的拍照,還有的在帳篷前買小吃,嘰嘰喳喳地像麻雀炸開了窩。

查閱了一下資料,小溪河是烏江的源頭之一,全長約20公里,上游5公里為高山峽谷,中游6公里構成一個自然村落,下游8公里至馬鹿河,為峽谷地段。

小溪胡家大院為土家吊腳樓建筑群,分為上壩、中壩、下壩三個區(qū)域,居住著100多戶胡姓人家。

我們拾階而上,走進上壩的胡家大院,沿路兩側都是木屋,其中有一個四合院,布局不像北京的四合院那么緊湊,每棟房子之間留有一定的間距,房前臺階布滿苔痕。正對的木房子前坐著一位老人,孫女時而繞膝玩耍,時而要抱抱,一只白貓蹲在腳邊,安詳悠然。據(jù)老人介紹,這一帶居住著二十多戶胡姓人家,祖上十幾代人都在這里居住,差不多三百年的光景了。我問老人,胡姓人家是不是出了兩個大官,故取名“二官寨”,老人未置可否,但也沒有說出個所以然。

走進胡家大院(陶語拍攝)

胡家大院古村落(陶語拍攝)

在小溪,有一段殘存的巴鹽古道,三百年的滄桑在這里可窺見一斑。如今,古道早已荒廢了,但巴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泯滅,而是在代代傳承中光輝著,榮耀著。(欲了解巴鹽古道更多詳情,敬請關注陶語另一篇作品――大山深處探訪巴鹽古道的“守望者”

清明前夕采茶忙,這個季節(jié)小溪的茶園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一路走來,總能見到采茶人的忙碌身影。看那露出的尖尖嫩芽,綠得透亮透亮,湊近鼻孔聞聞,頓覺神清氣爽。友友們走進茶園,體驗采茶的樂趣,玫紅的衣衫為翠綠的茶園增色不少。

友友們在茶園體驗采茶(陶語拍攝)

小溪的油菜花盛開了,但和舊鋪相比遜色多了,要賞油菜花還是去舊鋪吧。

我們乘車前往舊鋪,沿途都能見到零零星星的油菜花,聞著花香,心情多愉悅。

車輛行駛在盤山公路上,緩緩而下,我們在半山腰找到一個絕佳的觀測點,將車停靠在路邊。對面就是舊鋪,山中有村,村中有田,村前有小河,村后有山林。最惹眼的要數(shù)那成片成片的油菜花了,那一抹抹金黃啊,仿佛是大自然有意打翻了自己的調色盤,任由那金黃的顏料潑撒到這塊寶地。公路在田坎邊蜿蜒盤旋,白白的,亮亮的,好像是給村莊寄上了一條白色的絲帶,絲帶縱深之處便是古村落康家大院。

舊鋪油菜花(陶語拍攝)

拐過一道又一道的彎,我們終于來到舊鋪。

下得車來,幾百畝油菜花田呈現(xiàn)在眼前。我們來的真是時候啊,那千朵萬朵的油菜花正憋足了勁兒競相綻放,陣陣花香撲鼻而來,引得蜜蜂采蜜忙。

友友們一陣歡呼,直奔油菜花田而去,花花綠綠的衣服瞬間潛入花海,人在花中鬧,花在人中笑,說不清是人點綴了花,還是花陪襯了人。在隊長楊卉姐姐的提議下,大家集中站在田埂上,整齊劃一地擺出各種POS,隨行的攝影師將相機快門按個不停。鏡頭中友友們一個個笑魘如花,那是寫在臉上的幸福啊!

我們手拉手(友友拍攝)


我們雙飛燕(友友拍攝)

如此專注(友友拍攝)

在舊鋪除了賞油菜花,康家大院古村落也是必看的。

康家大院現(xiàn)完好地保存有100多棟土家吊腳樓,建筑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以四合天井八口排列,中間是“五進堂”,建筑規(guī)模甚為壯觀。

土家人為何要修建這種風格的民居呢?

據(jù)史料記載,歷代官府對土家族實行屯兵鎮(zhèn)壓政策,把土家人趕進了深山老林,因生存條件十分惡劣,加上少田少地,土家人只好在懸崖陡坡上修吊腳樓。《舊唐書》說:“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樓居,登梯而上,是為干欄。”這種干欄結構的房子說的就是土家吊腳樓。

起初的吊腳樓修建很簡單,是為了適應當時的生存環(huán)境需要,經(jīng)過不斷地改進后,具有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就像我們看到的胡家大院、康家大院吊腳樓建筑群,既具有實用性,又具有觀賞性。

隨著當?shù)厣鷳B(tài)旅游開發(fā)帶來的旅游熱,這里的吊腳樓大多被修葺一新后,用來接待外來游客,吃住一條龍服務,既經(jīng)濟又實惠,很適合外來旅居的游客。厭倦了城市喧囂的你,不妨暫時放下手頭繁瑣的事,在這兒待上個十天半月的,你的心會被滌蕩得澄澈寧靜。

舊鋪還是古鹽商從湖南龍山到利川、萬縣的必經(jīng)之地,位于馬鹿河上游,山勢險要,水流湍急,沿河而行需要趟水四十八次,河中間均有大石頭搭成的跳礅。如果你有興趣,也有膽識,不妨約上幾個有探險經(jīng)驗的朋友去體驗一番,沿途還能欣賞到絕佳的原生態(tài)風景呢。

二官寨踏青之旅三個小時就結束了,短暫的邂逅就已讓我無可救藥地喜歡上了它,一呼一吸之間都是它的氣息,是一個去了還想去的地方。

END 



更多精彩,請關注陶語仙居恩施專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