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嶺徒步之旅的姊妹篇《走吧,去看看大山深處有些什么精靈古怪》發布后,引起了朋友們的興趣,精彩繼續,希望這篇文章也能得到朋友們的喜歡。
在石板嶺的大山深處真有巴鹽古道?那位“守望者”又是何方神圣呢?
所謂“巴鹽古道”,就是一條由川入鄂的古鹽道。
歷史上,巴人先祖的居住地楚湘一帶缺鹽,而蜀地忠縣的臨江又盛產井鹽,是當時巴國重要的商業都市。
如何將臨江的鹽運到缺鹽的楚湘之地呢?
如果通過長江水運,上有烏江天險,下有三峽阻隔,自然只有陸路運輸了。
勇敢、彪悍、尚武、勤勞的巴人披荊斬棘,在崇山峻嶺之中,依崖鑿道,伐木開路,遇水搭橋,以石為壘,開辟出了一條“川鹽銷楚”的巴鹽古道。
古道始建于宋代,以青石板鋪就而成,三尺寬,全程300多公里。以長江邊的西沱古鎮為起點,途徑方斗山楠木埡、王家鄉青龍場、石家壩、黃連之鄉黃水壩、梨子坪、楓木鄉、川鄂屏障齊岳山,到達湖北利川、恩施等地。石板嶺的這段鹽道就是其中的一段。
我們終于踏上了大山深處的青石板路。走到半山腰,見到一棟木房子,背靠著山路,主人就在屋旁的園子里勞作,是一位約莫七十多歲的老人。老人家看上去精氣神不錯,臉瘦長,頭戴一頂白色鑲綠邊的帽子。
已經是午后一點左右了,我們早已饑腸轆轆,想去老人家里打住一會兒,歇歇腳,喝喝水,吃點隨身攜帶的干糧。老人家滿口答應,帶領我們去到她家。
陽光暖暖的,我們就在木屋前的院壩里或蹲著,或站著,或坐著,相互分享著帶去的美食。
吃罷午餐,我走進木房子。老人家正在為我們燒開水,爐子里的火旺旺的,炊壺里的水發出了響聲。我蹲下身子和老人家攀談起來。
據老人家說,她家旁邊的那條青石板路就是古時候的鹽道,解放后成了郵道,從這條石板路可通往山丫里的卡門。
老人回憶道,1949年那年她才8歲,聽她爺爺說山上卡門有敵軍堵著,解放軍的部隊從山下攻上來,最終打敗了守軍,解放了這里的人們。
水終于開了,我們把水壺加滿,辭別了老人家繼續前行。
越往上走,青石板路隨山勢越來越陡峭,剛走幾步就已氣喘吁吁了,感覺兩腿像灌了鉛一樣沉重。
臨近卡門了,青石板臺階逼直而上,臺階被兩側的荒草或者竹葉掩埋,細看還能見得當年鹽夫背鹽用打杵歇息時留下的凹印。
終于見到神秘的卡門了,它厚重的墻體橫亙在海拔1500多米的山丫里。
目測了一下,卡門足有4米高,左右墻體長約20米,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
這雄壯讓我想起了毛主席的一句詩詞“雄關漫漫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細看門洞的兩側,依稀見得左側的對聯,由于年代久遠,字跡斑駁。右側的上聯和門頭的橫聯已經蕩然無存了。
石板嶺卡門始建于清嘉慶年間,清光緒五年重修,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曾經擔負著軍師防御、收稅關卡的功能。
1949年,這里確實發生過一次戰斗,就是那位老人家說起的那次戰斗。
據地方縣志記載,1949年那年,解放軍湖北獨立軍區二師八團八營西進利川,遭遇卡門的敵軍阻擊,激戰兩小時未能取勝,當晚派出一只小分隊從后面包抄插入敵后。第二天,前后夾擊,終于攻克了卡門,輕取利川城,宣告利川城解放。
石板嶺卡門是恩施和利川的天然地界,過了這道卡門,就進入到利川境內了。
我們邁過卡門繼續往上爬,青石板路變得開闊些了,保存完好。三尺來寬的臺階上布滿了青苔和松針,踩上去軟綿綿的,像踩在地毯上一樣舒適。
走在這樣的路上,不禁要想起當年挑夫、鹽商、馬幫忙碌的身影……隨著時代的發展,他們的身影已漸行漸遠。
如今,這條青石板路已是人跡罕至了,要不是路旁有鐵塔和天燃氣路標作見證,真難相信這條道還依然可以通行呢。
古鹽道是蜀道通行之難的生動寫照,是一部巴人與自然抗爭的創業史,也是辛酸史。現如今,長江天塹變通途,水路、陸路運輸皆便利了,古鹽道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廢棄了,以至于被荒草淹沒。
巴鹽古道雖然遭遇冷落,但它承載的歷史不可磨滅,保存好它對于研究巴人的發展史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歷史上擔任軍事防御和關卡功能的卡門在解放后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成了古鹽道堅定的“守望者”,守望著這一方熱土,守望著棲息在這里的人們。
守望在這里的還有那半山腰的老人,她和老伴不愿隨子女搬遷到山下馬路邊的平房居住,卻愿意守著木屋,守著這一方土地。
追憶往昔,古鹽道和卡門閃耀著歷史的褶褶光輝。什么時候這里可以開發出來,成為旅游觀光之地,富裕這方的老百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