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大展 黟縣篇(組稿:黟縣作家協會)
劉菁蘭 胡時濱 吳宏慶 吳衛華 徐英明 胡建新 柯貫虹 盛祥貴 汪建武?朱光明?曾喜愛 舒敬東
作者簡介:朱光明, 1974年12月出生,黟縣作家協會會員,現供職于黟縣宏村學校。1995年開始從事散文創作,至今已在《安徽日報》、《新安晚報》、《安徽青年報》、《黃山日報》以及《黃山晨刊》等報刊發表散文40余篇,新聞通訊100余篇,多篇作品在市縣征文比賽獲獎。
懷念連環畫
周末,我無意間走進宏村古巷的一家不起眼的店鋪,店鋪里陳列著各類古玩字畫。我向來不懂得如何鑒賞字畫,因此對那些字畫并不感興趣。當我準備離開小店時,小店角落的一個柜臺忽然吸引了我的目光。柜臺里整齊地擺放著許多破舊的連環畫,我隨手翻看了幾本,一種久違的感覺頓時涌上了心頭。
記得我的童年是一個精神食糧匱乏的年代,那時侯的農村別說是電腦了,就算是擁有一臺黑白電視機也是一種奢望。條件好一點的人家,就會買一些連環畫充當精神食糧,而我家卻窮得連環畫也買不起。但貧窮壓制不了我求知的欲望,所以課余時間我便經常跑到隔壁去聽鄰家小哥哥們講連環畫上的故事,偶爾他們也會在看完連環畫后,把書借給我看,每次我總是如獲至寶般貪婪的讀著,有時甚至忘了回家,吃晚飯是父親總要催我幾遍才回去,父親終于在我如饑似渴的眼神中讀懂了我對連環畫的渴望。
小學三年級那年,父親對我說:“如果你能在期末考試中考出好成績,我就買一套連環畫送給你。”為了這個夢想我發狠的學習,就這樣那年期末考試后,我終于擁有了一套屬于自己的連環畫——《呼家將》。我還記得那套書總共二十集,五塊六毛錢。當父親把書送給我時,我異常激動,連夜把書看完,還不過癮,又看了一遍。后來,我又陸續擁有了很多套連環畫,可以說,我的童年是在連環畫的陪伴下長大的。從連環畫上,我了解了《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等經典名著的梗概;從連環畫上,我吸收了豐富的文學營養。我想我后來選擇就讀中文系、工作后從事語文教學以及業余時間發表多篇拙作,或多或少都和我從小喜歡連環畫有一定的關系。
如今,那些伴我成長的連環畫早已被母親當作廢品賣掉了。當我在店鋪里看見那些在我生活中消逝的連環畫時,怎么不讓我勾起對它們的思念之情呢?前幾天,我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發現,魯迅小時候曾用“荊川紙”描摹小說的繡像,這使我想起我小時候用白紙描摹連環畫的情景來。回想伴我成長的連環畫,我認為連環畫對小孩子來說有以下幾點好處:一方面小孩的知識積累還不豐富,長篇幅的大書往往讀不懂或者不感興趣,而連環畫往往采用概述的方法,情節簡單,便于小孩掌握,易激發小孩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另一方面連環畫圖文并茂,它大多采用中國畫白描手法,簡筆勾勒,人物栩栩如生,這不僅能激發小孩的求知興趣,還易激發小孩學畫畫的興趣,引導兒童逐步走向文學或藝術的殿堂。當我們看到網絡上的那些精神垃圾、網絡游戲在吞噬兒童的身心健康時,你有何感想?當我們看到電視上的那些血腥鏡頭和煽情場景帶給小孩子的負面影響,我們又會想到什么?當我們看到兒童那些成人化的模仿秀,我們還會僅僅是高興嗎?深思之余,我們是否會更懷念那些不起眼的連環畫呢?(原載2007年7月29日《安徽日報》)
(圖/網絡 本文由黃山市作家協會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