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太多學佛的人,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包括年輕的比丘和比丘尼,只研讀課本、經書和思想。
結果他們除了學會少許的知識,和拿到文憑以外,一無所獲。
過去,新剃度的人剛一踏進寺院,就立刻被安排到茶園里,學習全神貫注地拔草、澆水和種菜。
目的是為了提醒他們在穿衣、洗手、過河、擔水、早晨起來穿鞋、干活的過程中,能夠始終如一地練習覺照。
只是到后來,他們才開始研讀經論、參加集體討論,和私下同禪師交往,即便是這個時候,學術研究,仍然是和修行活動同時并進的。
我們過著非常忙碌的生活。即使我們不像以往人們那樣,不得不干很多的體力活兒,我們看起來似乎仍沒有足夠的時間屬于自己。
人們常說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吃飯和呼吸,我理解他們。在我看來,這是真的。
關于這一點,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我們能用雙手抓住時間,讓它慢下來嗎?
首先,讓我們把覺照之火點燃,然后再學習如何在覺照中喝茶、吃飯、洗碗、行走、工作和坐臥等。
我們沒有必要被環境拖著走。
通過覺照,我們日常的每一個動作具有了一種新的意義,我們發現,生命是一種奇跡,宇宙是一種奇跡,我們自身也是一種奇跡。
當我們被煩惱和絕望侵襲的時候,我們可以反問自己:
「我剛才做什么來著?
我是不是在浪費我的生命?」
這些問題會立刻把我們的意識重新點燃起來,讓我們重新注意我們的呼吸。
微笑將自然地流露于我們的唇間,我們工作中的每一秒鐘將變得生機勃勃起來。
有一位政治學教授,問我打坐的時候想些什么?
我告訴他:「我什么也沒有想。」
我說我只專注于事物的生滅來去。
他似乎有些懷疑,但是我說的是實話。禪者不是思想家。
禪者不需要做腦力勞動,相反,禪者要讓心靈休息下來。
梵文中的菩提(buddhi),意思就是覺醒。
一個覺醒的人就被稱作佛。佛就是永遠覺醒的人。
我們偶爾也清醒,所以我們是「不時佛」。
實相佛法修行的要點是:時時保持正念。
正念,是要我們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要知道當下有什么,發生什么,那么我們就會在當下欣賞到月圓、藍天、柏樹的美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流失在妄念中,會為未來憂慮,被貪、嗔、癡迷惑,認識不到當下的美妙。
試著想一下,如果有三十個人觀賞美麗的落日,究竟會有多少人,能真正欣賞到這其中的美妙呢?
如果你只是站在那兒,讓念頭流失在憂郁、嗔恨中,就不能欣賞到日落之美。
要享受美妙的日落,必須切斷念頭的過去與未來,讓念頭融入當下。
有一天,佛陀在他的弟子面前手拈一朵花,他的弟子非常想知道佛陀的本意,他們的念頭就流失到妄想當中去了,卻無法體會佛陀的本意。
但是有一個人,他當時沒有拼命去想,因此他明白了,佛陀手中的一朵花的深意,他就是大迦葉尊者。
因此當有人,手里拿一樣東西讓你看時,表明他想讓你看。
如果你能夠不讓念頭流失在過去、未來中,那么你就會欣賞到,他要你看的東西;否則,你就不會欣賞到任何美妙。
正念:就是打掉妄念,讓心在當下。
佛說:
「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
「生命就在呼吸之間。」
以正念來修行,即以正念來體會生活的當下,將正念融入生活。
曾有一個小沙彌,不想以正念來觀照事物和自己,而他卻想真理是什么,開悟是什么。
他不想去觀照自己及周圍的事物。
當他飲茶時,他不去想他正在飲茶,而是想其他的東西或者事物。
當他看到月圓時,也不去深入體會,不去觀想,因為在他的腦海中充滿著妄念。
所以他和同修一起修行時,他沒有辦法以正念修行。
他想開悟,但他的方式是經由思考、概念、語言、文字這些名相來琢磨,所以他根本是時時在錯過,而沒有辦法去接觸事物的本來面目。
小沙彌陷入了涅盤、佛性、輪回等概念的尋求中,思維這些問題。
要了解佛是什么,真理是什么,就不要去執著于概念、思維、觀念。
因為真正的涅盤、開悟的本質,不是以觀念思維所能得到的。
很多學佛法的人喜歡觀念、概念這些名相,而不喜歡親身去體驗,去修證,因而無法真正深入觀照自身及事物的本相。
真正的本相是——美好的黃昏、落日,共修的朋友,美妙的柏樹。
真理即佛陀手中的那朵花,那就是佛陀要告訴弟子的全部真意。
在我們修行的道場,與一般人的生活一樣,有掃地、吃飯種種事情,不同處是以正念來做。
吃飯時以正念來吃、來體驗,要體會涅盤、佛性,并不是非要到禪堂,才能實際體會,其實,在生活中,處處都可以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