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幸去學校聽《如何獎勵孩子》一課。龔老師的授課緊扣主題,通過讓家長分享她們如何獎勵自己的孩子,拋磚引玉地擲出——物質獎勵對孩子會造成什么樣的危害。并系統(tǒng)地從獎勵孩子要采取多種形式,清楚地告訴孩子為什么要獎勵他,如何在不經(jīng)意間獎勵孩子,避免過于頻繁地獎勵孩子,培養(yǎng)毅力的獎勵具有積極的意義,輕結果重過程輕智力重德行,獎勵要及時,獎品要與孩子年齡身份相匹配,獎勵不要失信于孩子等九個方面系統(tǒng)而全面地進行了闡述和講解,生動活潑的案例讓我受益匪淺。龔老師雖然很年輕,但教育心理學知識系統(tǒng)而專業(yè),語速張馳有度,聲音柔和,案例和小故事生動貼切。在得知她身懷六甲還堅持給我們站著講授了一個多小時課程時,欽佩之情油然而生,這是一個勤勉敬業(yè)、堅強而美麗的老師,能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周未聽到她的課程是我們的幸運。
小故事——“你為誰而玩”引出的德西效應,讓我很受教育,因為我非常熟悉這個故事,但從沒去汲取這個小故事中的深刻內涵,更沒有把這個故事和我的家庭教育聯(lián)系起來。由此引發(fā)的——“物質獎勵的危害”讓我第一次系統(tǒng)而深刻地認識到這種方式一是會讓孩子變的功利,二是會誤導孩子做事情的目標,三是會使家長失去主動權,四是會降低孩子對事物本身的興趣,五是會扼殺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
過去,我也用物質獎勵的方式獎勵過孩子,比如完成了某項學習任務,請他吃出去一頓西餐,玩一圈游樂場所,或是獎勵他一些零花錢,但是效果并不見好而且一旦不獎勵了,他會做出不高興的反應。學習讓我意識到物質獎勵只能在一段時間里產(chǎn)生激勵作用,讓他能約束自己,長期以往只能危害孩子,因為一個有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的孩子,在物質和金錢的獎勵中,很可能會找不到本真的自我,他會慢慢不知道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做為家長的我們,由于方法不得當,不能用很好的方法指引孩子,也會使孩子在成長中錯失最好的行為習慣和良好心理的塑造期。
教育不是拘泥于一種形式,它可以有很多種方式來展現(xiàn),彰顯其多彩、鮮艷而有溫度的魅力,可我用了很多強制的力量去壓制他,也曾對孩子要求如果他考到哪個標準我就可以給買玩具,零食,玩等方式來滿足他,殊不知,這種行為會壓抑孩子內在的求知欲望。一旦孩子不再為興趣而學習,不再為求知而努力,只是為一些所謂的外在功利和好處而奮斗,有一天,當他感到外在的獎勵不值得他為之奮斗時,動機就沒有了,孩子就會停止下來,并且遠遠地躲開。所以在今后的鼓勵教育中,做家長的我們更需要鼓勵孩子在內心和精神世界得到收獲,而不是和物質獎勵糾扯不清。
孩子的所有進步,不論學習還是勞動,都不該是一種交易。他們柔弱的心靈,都會因為我們的獎勵或懲罰而留下痕跡,成為美麗的弧線或是傷痛的疤痕。我始終相信,孩子如果不曾對家庭付出過汗水和勞動,他會不懂珍惜家庭,也不會懂得疼愛父母和獲得感恩之心,因為沒有付出過艱辛努力得到的東西價值感是很低的。讓孩子做家務,很有必要。
今后的家庭教育中,如何正確獎勵孩子,深感一是要保護孩子的內在動機,增強孩子學習的內動力,引導孩子從學習中獲得最大的快樂。二是保護好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因為好奇而學習,因為想學習而學習。讓他懂得,學習是一種與生個俱來的權利,任何人不能剝奪他學習的權利,他也要學習捍衛(wèi)自己學習的權利。三是獎勵孩子依然有必要。獎勵孩子改正不良習慣尤為重要,但要給予他精神獎勵而不是物質獎勵,獎勵一本他向往以久的書,或是帶他看一場電影,或是一場遠行。這本書、這場電影或這場遠行或許能給他打上知識的烙印,經(jīng)典的書籍、電影或旅行或許能成為他生命中難忘的美景,鐫刻一生。精神世界的美好產(chǎn)生的幸福感不是物質所能替代的。
有一個小故事:春天,兒子種的花開了,高爾基看著窗子下面怒放的鮮花,心里很高興,就給兒子寫了一封信,大意是:孩子你走了,可你栽的花卻留下來了,我望著它們,心里想,我兒子在島上留下了一樣美好的東西 ——鮮花。要是你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留給人們的都是美好的東西,那你的生活該是多么愉快啊!那時候,你會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
“給”比“拿”愉快。所以,孩子獎勵,是要他做一個努力向上的自己,這就是快樂,而且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幸福和快樂。做為父母,我們更多的是幫助他找到屬于他自己的快樂的精神家園,我想,這就是最有意義的獎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