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讀了一本倪萍的《姥姥語錄》,讀的時候就已熱淚盈眶。整本書讀完,一位梳著小纂兒,穿著整潔的斜襟小褂,裹著腳的可愛老太太好像也印在了腦海里。那些平實的語言,卻蘊含了最樸素的人生哲理,我會感嘆,這樣的智慧居然蘊藏在這樣一個看似不起眼甚至是有些渺小的身軀里。
倪萍在我們這代人的心目中,除了春晚主持人,更多的還是大家常說,一個愛煽情的人。在這個價值觀愈加多元的時代,80、90后成長在一個無論物質(zhì)還是精神世界都更為多樣化和個性化的世界中,尤其是獨生子女,對這樣的煽情經(jīng)常嗤之以鼻。但是,透過這本書,我看到的是一個那么樸實的家庭,那么心思細膩的倪萍,在姥姥的疼愛下,一個對生活充滿愛意的倪萍。
書中的姥姥,雖然沒有什么文化,但所說的話、所做的事,卻好像是一位大哲學(xué)家,一個通透的讀懂了生活的哲學(xué)家,遇到過不去的坎兒她能安撫自己和家人,即使日子再窮,她也能給家人帶來歡樂和美的享受,她不認字,但依然能在平凡的生活過出一股詩意的味道。
“姥姥說:'快樂你別嫌小,一個小,兩個加起來,三個加起來,你加到一百試試?快樂就大了。你不能老想著一天一百個快樂,你這一輩子能碰上幾個一百的快樂?'”你看這樣的話,從姥姥的口中說出,那么自然,那么通俗易懂,她知足、感恩、懂得生活的苦與樂,她就像我們家里的老人,一輩子為了兒女辛苦忙碌,從不說一聲苦,默默奉獻自己的一切,直到歸于塵土。
我也想起了我的姥姥,印象中的她高高的個子,挺直的身板,雪白的頭發(fā),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大個漂亮白。姥姥生于1926年,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在那個年代獨生子女應(yīng)該很少吧,家世良好,也算是書香門第吧。所以,舅舅姨媽和我媽媽也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但姥爺去世很早,姥姥不到四十歲就孤身一人,撫養(yǎng)三個孩子,還有第三代甚至第四代,這個四世同堂的家里,第三代人都是大學(xué)生,這在那個閉塞的小村子里應(yīng)該是唯一的一家了。我記憶里的姥姥,冬天穿著一件長款的灰色呢大衣,雪白的頭發(fā)挽成一個發(fā)髻,頭上戴一頂同樣灰色的呢帽子,看起來高貴極了。姥姥家里有個土黃色的柜子,里面是滿滿一柜子書,爸爸總說,他和媽媽談戀愛的時候,每次去姥姥家,舅舅就從柜子里拿本書讓我爸帶回家看。姥姥和舅舅總和媽媽說,她脾氣不好,而我爸爸不那么愛說話又愛讀書,一定是個好孩子,可以嫁。于是,媽媽最終就選擇了愛讀書的爸爸,多么有意思的緣分啊。
小時候我不愛讀書,老想讓姥姥陪我玩,有時候姥姥就故意不理我,讓我一個人安靜的讀書。直到現(xiàn)在,我都記得那樣寧靜的時光。姥姥去世于2000年,她一輩子辛苦拉扯了四代人,卻沒能過幾天好日子。如果她還活著,過過今天這樣美好的生活該有多好啊~
好的,就說到這吧,這本書和季羨林先生、汪曾祺先生的書一樣,都讓人在柴米油鹽里嗅到生活的真理,推薦大家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