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經典就該讓它老去:嘮嘮新版葫蘆娃
最近新版葫蘆娃吵得沸沸揚揚,網友紛紛表示形象有點辣眼睛。
按理說,這么多年過去了,葫蘆娃就算沒有變成耄耋老人,也起碼越來越成熟。
可是,我卻怎么看著越活越萌呢?
對于經典的傳承我見過兩種人,有種人總喜歡把“中國老祖宗傳下來那么多好東西,不能都給丟了”掛嘴邊,我覺得這種人大多數都是附庸風雅,簡單點講就是裝B,他們奉為經典的那些孔子老子、詩經史記,估計他們也沒怎么讀過,人云亦云罷了。文化是需要傳承和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是良性的發展,必然是建立在前面基礎之上創造的屬于本時代的文化,那也大可不必把學習老祖宗的東西這件事看的多重要了。
這就像是打游戲闖關,明明前輩已經幫你打到第九關,你不接著打,非要自己重頭打,說這樣學的扎實,那誰也沒辦法。本來就是信息爆炸時代,幾千年積累的信息你不挑著接受,非要重頭開始,有生之年能看得完嗎?這不就是有巨人的肩膀不站,非要鉆矮子褲襠嘛。
還有一種關于經典的論調會說:“這么好的東西,不重新按照現在人的審美、運用現代人的技術重新倒騰一下,我們的后代看不見就白瞎了”,我也是醉了!
歷史的長河里,好的經典的東西太多了,且不論都保存下來現不現實,就是保存下來了,難道還非得倒騰一下?
對于經典,誠然當時的技術水平、文化思想也許放在現在是落后的,但是你永遠無法復制出他當時帶給我們的快樂,就像我懷念小時候媽媽做的手搟面勝過五星酒店的面,懷念校門口那五毛錢一根的冰棍兒勝過哈根達斯,懷念那個馬尾辮的女同學勝過范冰冰,這種感覺不會再回來,只能放在回味里。
致敬經典的作品很多,翻拍的經典也不少,但是我覺得不要為了經典而經典,一方面是要有切實的原因和理由,另一方面要有發展和傳承的脈絡在里面延伸。否則,真沒有必要。因為我們呼喚經典,不等于是渴求有人真的幫我們復制一個經典。
經典之于我們,更多的是一種情懷!
有段時間我曾經懷念的雪人雪糕,這個味道總是讓我想起來就流口水,后來想不到有一天在市場上居然買到了,包裝更好了,工藝也許更精良了,但是我咬了一口,哭了。
不是不好吃,是因為我再也吃不到那年的雪人了。
我想要的不是再吃一口雪糕,而是那回味的美好。有時候缺失也是一種美好,補上了反而是敗筆。
這種回味的美好,我寧愿留著它,也不愿有人破壞它,除非你能做的更好。但做得更好又有什么用的,我其實只要有一個回味就已經滿足了。
我們整日網上集體回憶,開始訴說的除了葫蘆娃這種文化記憶,還有很多美食、美景和人,我們總是說要是再能讓我吃上一口就好了,要是再能讓我看一眼就好了,要是再能讓我見他一面就好了,其實呢?
真的讓我們吃了、看了、見了,我們又會覺得也不過如此,反而讓回味的美好變得渾濁。
我們想要的是回味,不需要回應。不要把它復制一個放在我的面前,我要永遠想他,卻得不到他,這樣很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