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會能力?
社會能力是我們面對沖突時如何解決與人相處的技巧和能力。
而從小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是幫助孩子取得成功的階梯。人是社會動物,沒有社會行為能力的孩子將來很難取得成功。
比如你每天面對每各種各樣關于孩子打架、搶小朋友玩具、老師通知家長去學校等等糟心的問題時,你會不會感覺自己馬上就要崩潰了,發出:“怎么就生了這樣一個熊孩子”的咆哮聲?這樣的情況不是你一個人會遇到的,而是千千萬萬個家庭共同會面臨的問題。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這本書中的“我能解決問題”會教你如何引導孩子學會解決沖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和能力。
這本書是由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美國亞拉尼大學心理學教授----默娜·B.舒爾博士寫的,在長達30年的時間里,在全美各地以及許多國家,讓孩子以及家長們獲益匪淺,并且榮獲了四項國家級大獎。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這是她所寫的一本關于養育孩子的書,但是,她不會告訴你孩子應該做什么,或者他們應該如何做,而是會告訴你,如何通過鼓勵孩子思考,來影響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這就是書中介紹的“我能解決問題”(I Can Problem Soloe ,簡稱ICPS)的方法,如今很多家長總是習慣了掌控孩子的行為,遇到問題總是會告訴孩子該怎么樣做,不能怎么樣去做,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對父母依賴性非常強,因為他們喪失了自己去獨自面對問題的機會。
事實上,如果孩子能夠學會處理典型的日常問題,他們就不大可能會沖動,麻木、內向、好斗或者反社會。
把孩子的這些行為消滅在萌芽階段極其重要,因為這些行為會導致以后出現更嚴重的行為問題--例如精神疾病、吸毒、青少年犯罪、早孕等等。
那么“我能解決問題”方法在這里就會顯得非常重要,孩子一旦學會了這種思考問題的方法,在遇到人際問題時,首先他就會思考該做什么,其次思考不同的解決問題方法,會考慮到自己的行為給對方,給自己,帶來什么樣的后果,這也是這本書作者想要達到的目的。
作者告訴家長:不要成為孩子的主角,讓孩子自己成為自己的主角,自己掌控自己的未來。
這本書圍繞三個主題來展開的:
一、如何引導孩子學會思考?
二、引導孩子考慮他人的感受。
三、擁有社會能力的孩子發生了哪些變化?
今天我來談談第一部分的內容:如何引導孩子學會思考?
當孩子出現各種不好的行為時,有些家長可能會不問青紅皂白就大聲訓斥孩子,還有嚴厲的家長甚至大打出手。
“2019年4月17日晚間十點左右,上海盧浦大橋上,一輛白色轎車打雙閃突然停在車流之中,一女子下車,向后排說了些什么,隨即上車,5秒鐘后一男孩突然跑下車后迅速跳橋,緊跟著的女子因沒能抓住他坐地痛哭,事發后男孩母親稱孩子在校跟同學發生矛盾,后悔自己不該批評孩子。”
通過這一件案件,我們不難看出這個孩子是缺乏社會能力,不會很好的處理人際關系,而母親遇事首先沒有跟孩子溝通問清楚原因,只一味的指責最終釀成慘案。
如果這個母親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教會孩子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的問題,今天的慘案也就不會發生。
那么要如何教會孩子處理人際關系,作者從三個維度給我們進行了說明。
一、引導比教更重要。
作者建議:父母不要去教孩子思考什么,而是引導孩子怎樣思考,從而讓他們自己決定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以及為什么要那樣做。
4歲的亞歷克斯,性格沖動,不善于解決自己的問題,經常跟小朋友發生沖突。
有一天在幼兒園里,亞歷克斯把他的吸鐵石給他的同學喬納森玩,后面他想拿回來,但是喬納森不同意,屬于兩個人就打了起來。
當亞歷克斯想拿回自己的吸鐵石卻遭到喬納森的拒絕,亞歷克斯想不出更好的解決辦法,從而產生了憤怒的情緒,于是就發生了用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我們來分析一下,當遇到孩子搶玩具發生打架的這種情況,家長們會怎么做呢?一般會有兩種情況:
一種家長會打罵孩子一通,覺得孩子怎么老是給他闖禍,不讓人省心。讓孩子第二天去給另外一個小朋友道歉!威脅孩子:“如果你不去跟小朋友道歉他就不跟你做朋友了”,“你再打架這個星期不給你買玩具了”等等類似于用孩子的玩具、零食這些原因強迫孩子屈服,而孩子覺得自己很委屈,認為自己沒有錯。
這種情況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完全不問孩子原因,家長的角色始終是在教孩子要怎么做,從不愿意去征詢孩子的意愿,把自己的思考強加給孩子。
這種教育方式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為了自己的玩具、零食,表面暫時屈服,聽話。逢迎家長,當面一套背地一套。
而另外一種家長直接對孩子說:你怎么這么沒用,打個架都打不贏,你爸我小時候怎么怎么樣,你大膽地打,打出事情爸爸(媽媽)給你兜著。
這種教唆式的教育,時間久了孩子會形成凡事都是武力解決,憤怒的情緒會逐漸轉化成滿足感,憤怒就會演變成高興,也會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孩子就會喜歡上暴力。
很多電影里就有這樣的畫面,當自己欺凌弱小者,看到對方被自己狠狠地修理后,覺得特別開心,很有成就感。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就會形成反社會型人格,甚至吸毒。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告訴我們: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先詢問孩子打架的原因,引導孩子思考:打完架后對方是什么心情?開心還是生氣?自己又是什么心情?
孩子肯定會回答都不開心,那么你可以引導孩子想出一個讓彼此都開心地解決問題方法。
這才是本書要告訴大家的:引導比教更重要。那么我們一起來看看怎么樣訓練孩子思考的技能。
二、練習,讓孩子學會思考
這個練習就是幫助孩子玩字詞游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也就是兩三歲開始你就要去培養他,學會運用六對字詞:是/不是,和/或者,一些/所有,之前/之后,現在/以后,相同/不同等。這些寫詞有什么特點?
這些詞給到孩子的其實是一種選擇的思維空間,讓孩子明白這件事我們不但可以這樣做還可以那樣做。
孩子對什么感興趣?對游戲感興趣。不錯,愛玩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如果我們一本正經的告訴孩子,來我們來學習這些次字詞表達什么意思?那么孩子肯定是不買賬的,因為他們最討厭的就是命令式學習。
如果你換一種方法,用游戲的方法來帶著孩子學習,寓教于樂,那么你的計劃會進行得很順利。
比如媽媽說:“亞歷克斯是個男孩,而不是只氣球,也不是一個蘋果,亞歷克斯覺得很有趣,于是咯咯笑起來,“大聲的說我不是房子,還不是電線桿”這個時候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完全的被調動了起來,我們還可以組織兩三個小朋友一起玩更多的字詞游戲接龍。
這個游戲既簡單又有意思,孩子充分利用發散思維,把六組字詞運用起來,慢慢的孩子邏輯思維能力也會變強。處理問題的時候通常需要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樣孩子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如果邏輯思維強,那么他提出的辦法才會得到別人的認同。
當我們思考不止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就會運用到更多的字詞,比如媽媽說:我是買蘋果還是買桔子,還是蘋果和桔子一起買
孩子一般會回答:兩種一起買,媽媽說:不行,今天只能買這個或者那個。你看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訓練了孩子如何在生活中運用:是/不是、和/或者這些詞語。
也許有些家長可能會說“我工作非常忙沒有時間來訓練孩子”那么你錯了,時間是無處不在的。
為了擴寬游戲,讓孩子學到更多的字詞,我們可以找各種各樣的方法和時機來訓練孩子的思維。
比如我們可以用玩偶的形式來進行角色扮演,我相信孩子會非常樂意參與進來。再比如逛超市的時候、看電視的時候、穿衣服時,任何的時間都可以是我們訓練孩子字詞游戲的時機。
比如我女兒小的時候,我把家里的所有家具電器都貼上紙條,經常指著這些東西用句子連貫起來,反復的帶著她練習,孩子也樂此不彼,穿衣服的時候我會對她說:你是在穿褲子還是在穿裙子?你的衣服和褲子的顏色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
你看不管在什么時候我們都能做到這樣的練習,你還覺得沒有時間嗎?
三、思考,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
能幫助孩子思考問題,并得出結論,是本書中“我能解決問題”的主要內容,家長可以在日常的游戲活動中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從而使孩子學會用”我能解決問題”的方式來思考自己遇到的問題。
當我們給孩子做了大量的字詞練習后,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反應跟沒有做這些字詞游戲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比如我們來看亞歷克斯的姐姐艾莉森,一個6歲的小女孩是如何采用幾種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她和小朋友之間發生的問題。她現在已經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高手了。
有一天,艾莉森想要同學梅麗莎裝有植物種子的杯子。
在放學的時候,艾莉森請梅麗莎把杯子遞給她,可是,梅麗莎拒接了這個請求,她說“不行,我需要這些種子”。
這時候艾莉森并沒有做出像亞歷克斯一樣沖動的去搶,因為她清楚的知道她那樣做了不但得不到想要的杯子,還會跟同學產生矛盾。
于是她運用ICPS的方法快速思考解決辦法,嘗試著用另一種方法達成她的目的。她說“當我有大自行車的時候我會讓你騎。”梅麗莎卻挑釁的大聲喊道:“我說過不行!”艾莉森又問道:“你要拿這些種子干什么?”梅麗莎回答“種下去”幾分鐘后艾莉森拿著一把鏟子回來,向梅麗莎建議到“我種一些,你種一些,兩種花給你,兩種花給我,你看怎么樣?”于是兩個人開始種起了種子。
你看這就是學會ICPS方法帶給艾莉森的好處。通過這一個故事我們就看到了,善于思考的孩子,能幫她愉快地解決問題。
那些擔心孩子的父母應該相信孩子是能很好地去解決問題的,“我能解決問題”法的重點不是要立刻“正確地”解決問題,而是強調,幫助孩子練習思考怎樣解決問題。
如果你不斷地告訴孩子做什么,他們就沒有機會自己思考、探究,從而做出其他的選擇,這樣孩子就會失去了自己問題自己解決的機會,也錯過了學習社會能力的機會。
這就是作者分要告訴大家的“如何引導孩子學會思考”以及思考的重要性,當你的孩子哭鬧、打架、搶小朋友玩具時你就知道該如何引導孩子使用正確的方法去做了。
寫在最后: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內容告訴了我們:引導的重要性,讓孩子思考更是培養孩子人際關系的一大重點,很多新手父母在得到孩子的最初喜悅過后,就該冷靜下來好好的思考這一個問題,而不是總在感嘆別人家的孩子。
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等于守住了一座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