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
如果給媽媽們做個問卷調查:2歲左右的孩子有多調皮?相信媽媽們會有吐不完的槽:撒潑打滾、“不”字當頭、一意孤行...其實,孩子這些行為的背后隱藏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萌發,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意圖和想法,但是他們不懂得如何表達,甚至有時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媽媽們不必擔憂,孩子們可沒有折騰媽媽、蠻橫不講理的意思,更不是在變“壞”。
對待1-2歲的小寶寶,家長應該把握以下幾個原則,以疏導為主:
安全第一:孩子的生活常識少得可憐,如果你告訴他這個不許玩、那個不許碰,他完全不會理解你的意思。建議家長把對孩子存在安全隱患的東西藏起來,放到他碰不到的地方。
摸清他的生活規律:媽媽們經常對孩子的脾氣感覺莫名其妙,但是足夠細心的媽媽會發現,孩子的每次脾氣都是事出有因:餓了、渴了、困了、悶了...媽媽們首先要摸清孩子的生活規律,在孩子陷進壞情緒中之前就采取適當的措施,讓孩子吃飽、睡好、帶他玩等等。
轉移他的注意力:1-2歲的孩子專注力不強,家長們要善于利用他們注意力轉移得很快的特點。比如:他不愿意坐餐椅吃飯,先不要強迫他,用一些小胡蘿卜丁或者其他食物哄哄他,等他吃得興致盎然的時候再不動聲色地把他抱進去。
不當他的觀眾:孩子都有表演欲,當他撒潑打滾的時候,大人越是反應強烈,他越知道“得寸進尺”;如果家長對此采取“冷處理”,不理睬他,或許他就會失去“表演”的欲望。
避免硬碰硬:如果你問孩子:“你要不要洗澡?”答案十有八九是“不要!”家長在跟孩子對話的時候要盡量避免硬碰硬,采取迂回戰術,換一個說法,“你是想在澡盆里玩小鴨子還是玩小水桶?”
讓自己放松:當大人們本身又累又困,如果孩子在這個時候還“不識趣”地火上澆油,估計家長們就要抓狂了。大人們也要善待自己,在進入“壞情緒區”之前調整好自己的身心。
3歲
大部分三歲的孩子,在心理或生理上都呈現出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他的自我意識已經穩固。也許他在兩歲半的時候還吵吵鬧鬧,可是快三歲的時候他會變得平靜而友善,他樂于接受爸爸媽媽的建議,也愿意去分享。
三歲的孩子對自身肢體動作的控制已經趨向成熟,他可以走得很穩,跑起來也毫不費勁。在語言學習上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領域,他喜歡學習新字眼并且善于模仿他聽到的話語。
對待三歲的孩子,大人們相對來說會比較輕松。他以往強硬的拒絕態度變少了,這個時候的孩子更喜歡分享,也更加依賴爸爸媽媽。三歲的孩子有了“我們”的意識,他可能會經常說“我們來...”,這種“一起做”的方式就是他們依賴父母的表現形式。
美好時光是短暫的,在家長們還欣慰地認為自家寶寶終于不再磨人的時候,時間又悄悄地把孩子帶到了另一個不穩定的年齡:三歲半。
三歲半的孩子在情緒和肢體上很沒有安全感,比如口吃、摔跤等,都是由于缺乏安全感而導致的緊張行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試圖去通過支配外在世界來減少他的焦慮和不安,媽媽們會發現,孩子在這個時候喜歡給別人下命令,不準看、不準笑等等。他甚至不讓媽媽打電話,不準爸爸看報紙,要求爸爸媽媽時刻注意著他。
三歲半的孩子需要朋友,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動物,還有的是他的某樣玩具。
三歲半對爸爸媽媽來說是一段不太愉快的時期,跟這個年齡的孩子相處需要更加用心和小心。爸爸媽媽們要明確,孩子不是故意和大人作對,更不是敵人。在這個不穩定的年齡,孩子的生活起居都需要爸爸媽媽花費更多的精力來照料和處理,除此之外,還要保證孩子的身心愉悅,多跟孩子一起玩來減少他的不良情緒。